2012年,白龙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在服务和引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全镇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生态新城、宜居新城的建设步伐,朝着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2013年,白龙桥镇将继续坚持“工业强镇、科教兴镇、商贸富镇、生态建镇、和谐稳镇”战略,以建设产业集聚新平台和人居生态新城区为目标,努力构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白龙桥。
工业强镇加快推进
走入初冬的白龙桥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福田区块建设持续升温,白龙桥段杭长高铁土地征迁工作全面完成,多个重点项目推进工程齐头并进。
2012年,白龙桥镇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工业产值完成143.2亿元,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60.7亿元,同比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8元,增长12.3%。该镇引进内资15.6亿元,同比增长5.3%;新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出口交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4.8%;发放来料加工费6287.8万元,同比增长15%。
去年以来,该镇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千名干部进企业、千方百计解难题”和“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要求,着力提升为企服务水平,深入企业车间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期间帮助万里扬、莱恩动力等企业解决落实了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并加强中小企业扶持和培育,助推企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年产值超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以万里扬、莱恩、远大、巨龙等企业为主力,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倾力打造“工业强镇”。全年纳入规模以上(2000万元)统计的企业5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12家,实现由工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嬗变。
去年下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项目推进难等问题,白龙桥集全镇之力开展了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百日攻坚”行动,自8月份开始全镇干部取消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实行“白+黑”、“5+2”工作制,经过四个多月的连续攻坚,相继完成了杭长客专、东油西输、西气东送、高亚输气管网、区人民医院、水上交通指挥中心、邻里中心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和政策处理,工业发展主平台地位进一步显现,工业发展势头进一步好转。
白龙桥镇是婺城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之一,镇相关领导表示,今后,白龙桥镇将加大招商引资、选资力度,严把入口关,同时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年”活动,根据“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要求,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城乡建设提升品位
“以前的董村是出了名的落后村。”在白龙桥镇做生意的董大姐说,“可如今不一样了,我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董村人。”董村地属丘陵。随着虹戴公路的建成通车,董村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日明显。
2012年初,村两委换届后,在区、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村两委下决心要实施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工程。董村的村容村貌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来,董村以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为契机,通过“集体自筹、上级补助”等方式,分步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第一期包括危旧房拆除、集雨管道铺设等工程,第二期包括菜市场、村庄大道、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目前危旧房改造、雨污分离管道铺设、村内道路硬化、农厕改造等各项工程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累计投入资金约500多万元。
经过一年的村庄整治,董村重获新生,改头换面,原先村庄房屋密集、弄堂狭小、通行不畅,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白龙桥镇城乡一体化大步推进,带来了人居环境的改变。对于在黄堰头村长大的的小伙黄建斌来说,他感到周围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附近白龙桥临江工业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继而,高楼大厦也多了起来,曾经的荒地上神奇地崛起一座现代化城市。最近几年,这种变化出现在家门前:宽阔洁净的环镇南路从家门口奔向远方,附近的田地变成了商业用地,一座集商业、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婺州城市广场正在建设。
2012年,白龙桥镇城镇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各项功能渐趋完善。去年以来,白龙桥镇加快老镇区改造,建设包括集镇路灯亮化、垃圾中转站改造、农村卫生改厕、污水治理、通讯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金龙路的全线贯通也解决了沿线居民雨、污水排水困难,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提升了城镇品位。
农村“两富”推动发展
1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白龙桥镇雅绕村休闲广场建设又“动”了起来。刚买的10棵价值8000多元的大桂花树送来,种上去后,大家都说漂亮。休闲广场里的绿化苗木、罗马柱也都完工了。“村里工作顺了,民心也就齐了。”雅绕村村支委盛小照说,建设休闲广场的启动资金是村民们集资的。雅绕虽然村子不大,全村总人口760人,但在半年前,村里的工作还是一团“迷局”。
去年8月份,婺城新城区管委会副主任钭炳媛担任起雅绕村的“两富”指导员。她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过大量的走访座谈,初步理清思路,钭炳媛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对接工作,实施雅绕村美丽乡村建设,力求将“迷局”变“活棋”。
雅绕村中心的建设用地上方有一条高压线,要移除高压线必须搬迁配电房。村上请来了供电局的专家制定了最佳的配电房搬迁方案,将配电房移建到村中间,这样不仅提升供电能力,也方便村民用电。
在“两富”指导员的帮助下,村“两委”紧抓美好乡村建设契机,请来建筑规划设计专家,多次深入现场勘察设计,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体广场规划和设计方案。“这条1.5米宽、200米长的水泥路,原来是一条杂草丛生的人行道,你看现在多好。”周边的群众高兴地对记者说。
去年,村里的文化休闲大楼也开始动工了,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地基打造。雅绕村还完善了党员活动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今年吸收2位同志为预备党员。该村下一步还将开展村庄规划修编、森林村庄建设等工作,有条件的话还准备启动农房改造。“在指导员的积极帮助下,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更强了,今年我们有信心转化为三星基层党支部,争创四星党组织。”盛小照表示。
和雅绕村一样,西园村在“两富”指导员、区政协专工委办主任苏兵红的帮助下,化解了大量的“疑难杂症”。村民郑某向苏兵红反映,在拆迁安置房定桩放样后发现与邻居房屋太近,屋基坐落在化粪池部位,苏兵红对该户反映的问题进行现场了解,积极做好其他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妥善解决了拆迁安置问题。“指导员来了以后,不仅帮助协调村里的工作,还积极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西园村村支书范小伙对此很高兴。
去年以来,白龙桥镇党委十分重视“两富”指导员工作,全面支持和配合选派的局级指导员开展各项工作,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全镇27名“两富”指导员因村定策,积极梳理联系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指导帮带、联络协调的作用,为所联系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谋献策,并积极参与建设。镇组织委员邵泽洲说,白龙桥镇在“两富”指导员安排上改变传统的随机配对方式,根据指导员的职能和优势进行统筹安排、科学选派,做到“因村配人”。据统计,目前白龙桥镇“两富”局级指导员已为村里和村民兴办实事60多件。
今年春节前,“两富”指导员还与白龙桥镇党委一起访贫问苦、结对帮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农家;春节过后,“两富”指导员又将同各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两创承诺”。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以后可以跟着花花去拍电视啦。”去年12月,白龙桥叶店村成为《二十分可乐》拍摄基地,这可让叶店村民嘴上乐开了花。《二十分可乐》节目组走进白龙桥,既满足了群众对拍摄电视节目的好奇心,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艺的文化舞台,进一步彰显了白龙桥乡村文化魅力。
近年来,白龙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业余比赛、体育培训、晨晚锻炼蔚然成风,全镇已有气排球队、门球队、柔力球等文体团队12支;排舞表演队、太极拳、健身操队、锣鼓班、婺剧坐唱班等村级文化队伍136支,在区健身操、传统武术、排舞、电视广场舞、坐唱班擂台赛等比赛中,均获得好名次,各种群众性民间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去年,白龙桥镇还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老年运动会,并顺利通过体育强镇复评。截止去年12月底,为9个村、2个社区安装了健身路径和篮球架。
与此同时,每个村都成立了“春泥计划”村级未成年人协会,设立了村集体专项基金,建起了村图书阅览室、书画室、乒乓球活动室、篮球场等场地,为孩子们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楼家村10岁的郑浩小朋友高兴地说:“课余时间我参加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去年,白龙桥镇积极开展“春泥计划”活动,创建合格村12个,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成为孩子们平日健身、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在叶店村,记者看到一名带着孙女来看书的老人。她告诉记者,孩子放了假,在家里窝着也没地方去,就到农家书屋来了。孩子在看童话书,她在看各种菜谱,过年时好给家人露一手。叶店村的农家书屋只是白龙桥镇书屋建设的一个缩影。2012年,全镇52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和村邮站全覆盖。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白龙桥镇还成功举办春节、元宵、端午、七一、中秋等各类节日性群众文化活动32场。镇上的青年婺剧团演出大戏正本38场,开展了巡回演出300余场,其中最多一个晚上观众达4000多人。此外,该镇着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传承一批地方民间艺术,挖掘出了《跳魁星》、《板凳龙》、《麦杆扇》、《刺绣》、《塑佛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丰富群众性业余文化生活外,镇党委也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去年以来,推出了“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年写一文章”的学习活动。镇党委始终抓住中心组理论学习这个龙头工程,通过读书交流等互动式学习活动,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形成注重理论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了区“十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终考核。
2013年,白龙桥镇将继续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农村文化广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