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图库中心 > 婺城专栏

万佛塔地宫就是塔下寺吗?

2013-04-12 13:42: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万佛塔地宫发掘全过程

  万佛塔地宫如何被发现?坊间亦众说纷纭。一说是值班士兵夜巡不慎落入洞口发现,也有一说是万佛塔下有龙宫,有人盗墓发现的。

  据何孙耕介绍,1956年12月,解放军部队选在万佛塔原址兴建部队医院,在当年的最后一天,建筑施工人员平整地基土丘时偶然发现了石砌建筑,疑为地宫。

  当时的市人委办公室主任严瑞生当即派人给省文物委员会发去电报,申请派人前来挖掘文物。接到指令后,于1957年元旦上午10时派遣当时在市建设科工作的何孙耕立即开展万佛塔地宫挖掘工作。

  据何孙耕老人回忆,接到命令后,因为自己从未接受过类似文物挖掘的任务,感到有些犯难,但回想起自己在曹娥江水利工程、金华二中及市人委大楼建设中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攻坚克难的经历,心里才渐渐平静。

  随部队汽车来到大洪山万佛塔原址后,何孙耕无法确定地宫规模,但当时还能看到塔基的痕迹,据此估算操作面,提出由部队提供泥、普工各两名,自带工具,5人于下午1时开工。5人都是初次接触文物挖掘工作,便采取了边挖边议的方式。

  开挖时,由于塔基下是夯实的黄土层,用锄头掘就被弹出,只能用二齿锄和羊角锄先挖出几条沟,再挖沟间实土,5人在严寒冬日亦是满头大汗,终于在连续工作近三小时后,在塔基下近1.2米处挖到了青白色的长条石。

  据何孙耕老人回忆,第一层条石呈东西向摆放,条石打磨非常平整,缝隙很小,共6块,每块长约1.7米,宽0.24米,厚0.15米,为防止条石断裂破损,他们决定采用石矿采条石的方法剥离,因为缝隙过小,砖刀无法插入,只能用扁铁条切入,才将四个角撬开,才把第一块条石成功取出,再继续把其他5块条石移开。

  在条石侧面,何老发现条石间用糯米粥石灰浆粘连,正是古代建筑城墙所用的粘合材料,上面还残存糯米粒和石灰渣,并且镶嵌有铜钱,条石侧面还刻有祥云花纹。

  搬开第一层长条石后发现,下面第二层条石呈南北向摆放,共7块,每块长约1.5米,宽0.24米,厚0.15米,侧面情况与第一层相似。用同样的方法,何孙耕等五人先后完整取出13块长条石,条石侧面铜钱均由当时省文物委员会王士伦收集保存。

  此时,何孙耕一行才看到万佛塔地宫红砂石材质的盖板,盖板上却有个神秘的小孔,呈圆形,直径约30厘米,有明显开凿痕迹,地宫内很黑,看不清东西。

  当时已近傍晚,何孙耕申请调来500瓦照明灯及其他必备工具,决定连夜继续地宫挖掘工作。他们先挖掉高出地宫盖板的周边黄土,创造出作业空间,再撬开盖板的四个边角,插入滚棒,系上白练绳,吊上铁葫芦,5人一齐用力,才成功移出地宫盖板,看到砌筑地宫的4块墙板上都刻有经文,并喷有黑色腊胶。

  据何孙耕描述,地宫内文物摆放非常密集,有几件文物被倾斜放置,还有一只铁箱被放置在石座上,靠东面中心位置放着很高的经幢,恰巧是盖板洞口正对的位置。当时由王士伦指挥,两名解放军战士操作,先取出铁箱盖,移出铁箱,然后解放军战士站到石座上把经幢等其余文物递出地宫,文物雕刻精美,线条顺畅,神态灵动,色彩绚丽,何孙耕感叹说:“太好看了,是这辈子都再没看到过的,把连夜工作的疲惫都冲消掉了!”

  1957年1月2日清晨,文物清理完毕,在解放军的护送下,文物被运往市人委办公室暂时存放。何孙耕观察了地宫,“里面很干燥,没有碎石。”随后何孙耕等5人继续工作到正午,将地宫内剩余5块石板取出,放置在西边空地上,最后6块红砂石板被送往侍王府纪念馆保存至今,13块条石据说被砌在医院大门西边的围墙中,如今不明去向。而金华市民是在文物被送走之后才得知此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