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员工是企业各项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直接执行者,员工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金华新桥五金厂文化的培养中,“让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成为这家企业发展的一项准则。
创建于1995年的金华新桥五金厂,是一家生产手工具的五金企业。自办厂以来,金华新桥五金厂通过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双赢,被评为“浙江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
以郑荣光总经理的公司管理层始终认为,无论企业的产权结构、组织管理形式、分配方式和用工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必须毫不动摇地依靠职工办企业。为此,公司无论是当初的创业阶段,还是现在稳定增长的发展时期,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劳动,追求科学发展,为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
留住人才稳住“营盘”
“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魂,员工就如同一盘散沙。所以我们提出了让员工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虽然员工流动难以避免,但是认可企业文化的员工很多都成长起来了。”
从一家几十人的企业壮大到如今拥有近200名员工,新桥五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公司很多员工的成长轨迹可以勾勒为:初来时胆小、羞怯,没目标,为生活而工作;工作一两年,爱笑,有梦想;工作三四年后,成为车间主任,管理的骨干,变得自信、乐观,懂得自我控制、有了目标。
一名员工刚来时,跟陌生人打交道都很困难,但是郑荣光看到他工作积极主动、能吃苦,有责任感,有团队合作意识,就有意栽培他,现在他已成为一名车间主任,公司大型活动也常让他组织。
厂里大部分员工都是外地务工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如何让他们快速成长?郑光荣回答:“我认为,企业是一座学校,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创造进步的条件。”郑光荣说,虽然是生产手工具的五金企业,但企业经常会送员工出去培训,包括管理、技能和心灵成长等课程,同时积极组织野外聚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以前,员工一下班就上网打游戏,企业举办各种活动后,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乐趣。现在,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在金华结婚、生子、定居。”
员工的“私事”就是企业的“大事”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新桥五金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每位员工的成长过程中。目前,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如员工子女上学、住房等都由企业协助解决。
2000年,王妹姣拖着行李箱来到了金华,进入五金厂打工后,一直与丈夫在外租房。去年,夫妇俩打算给老家的父母、孩子买房子,“这对我们来说本来是件好事,又可以说是坏事。”因为付不起首付,王妹姣连续一个多星期失眠了。
“记得那天,我尝试着走进郑厂长的办公室,没有抱任何希望。”王妹姣回忆,当时郑厂长说,只要符合政策的购房,企业就借首付。后来,她如愿从企业借到了2万元的无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王妹姣只需从每个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还贷款,生活既轻松又无后顾之忧。“企业让我有了家,有了希望,为了报答领导,我一定会很好工作!”王姣妹说,即使还完企业借的首付,也不会辞职,要一直做到退休为止。
除了把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作为最高追求,随着企业的发展,新桥五金厂还逐步形成了薪酬福利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相关制度为职工足额缴纳各类保险,并给管理层员工配房、配车。“我们企业不推崇靠金钱留人”,郑荣光说,“新桥五金要做的是,让员工在这个平台有尊重、有自豪感,那么他自然会留下来。”
员工在新桥五金厂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发展得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企业成立18年以来,取得了“先进工商企业”、“企业资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边成长边学习
“我是一名初中生,而且还是外地人,但是厂里一视同仁,对我非常信任。每次进来,都感觉像是回到家一样。除非老板‘炒我鱿鱼’,不然我不会辞职的。”昨天上午,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了周学富。
1998年,周学富进入金华新桥五金厂,当时担任厂里的一名冲床工人。由于他吃苦、好学,加上技术过硬,一年后就被任命为车间主任。2002年,更被委以重任,担任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一职。后来,厂里帮他在市区买了房子,装修好免费给他居住。2008年,厂里又特地给他配了一辆专车。
虽然升到了管理层,但周学富每天依旧会泡在生产车间里,他说,只有常驻一线,才能及时发现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解决。
今年5月的一天,周学富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生产车间,在冲床车间里,一位员工在冲字的时候冲斜了,周学富笑着走过去,帮他调整了模具,那位员工惭愧地摸了摸头。
周学富说,厂里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离员工太远,才能做好服务,不但关心员工的工作,也关心员工的生活,在待遇和发展上给员工一个盼头。他介绍,厂里享受到的固定福利,包括工龄满5年和10年的员工,参加厂里组织的旅游等。
今年36岁的蒋小军是厂里的一名数控工人。2010年,蒋小军经朋友介绍进金华新桥五金厂工作。很快,他就发现厂里每月都会按时发放工资,而且从不拖欠。于是,他一干就是三年。“对于我们打工的人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拖欠工资。在这工作三年,我心里就踏实了三年。”蒋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