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是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二论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整治工作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能直观地折射出这个地方产业层次的高低、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眼下,随着“浙中水乡”建设的力度加大,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在保护水资源工作上的努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治水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诸多关连因素,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婺城经济升级版,已经势在必行。
浙中水乡,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流受到污染,水质性缺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也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信号,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当前,我省正面临着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大困境,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加上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严重污染了水环境。尽管婺城的水质还处于优等状态,但由于水源涵养功能区内有大量养殖场、锯板厂、洗砂场存在,对这些水源污染的隐患如果不注重整治,势必会引发水源污染面的扩大,从而给市区76万人民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
治水,不能就水说水。治水与经济转型紧密相连、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决定着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好坏。现在的水体状况很复杂,水中污染物成分较多,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等,单靠技术层面的治理显然无法奏效。必须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建好污水管网,实现生猪减量提质;从根本上改善平湖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头上下功夫,把治水作为倒逼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水源污染。
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是当前婺城发展的必然要求。空间要素问题、环境容量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涸泽而渔”式发展道路显然走不通,这也迫使我们必须反思过去,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治水为突破口,可以倒逼引进项目向“高投入、高技术、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转变,实现“绿色驱动”;倒逼企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集约发展,实现空间上的“腾笼换鸟”、生产上的“机器换人”和产品上的“升级换代”;倒逼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畜禽养殖业要实行控制性发展,注重在减量提质上下功夫,切不可盲目无序,给水源污染造成危害。因此,也只有转型升级有了实质性进展,治水工作才会伴随转型的步伐拾级而上。总之,没有转型就没有治水,不去转型就治不好水。
水与发展,休戚相关。将治水包含于转型升级之中,通过加快转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两者相辅相成。以治水倒逼转型,以转型实现治水,山青水碧、河道清澈的美景一定定会回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