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交通要道,一派繁华市井,一群卧虎藏龙之辈,纷杂却有秩序,浮华却有根基,敬畏天意却极尽人事,留存完好的沿街厅堂沉淀着岁月,诉说着历史,更铭刻着故人隐忍却高傲的精神世界……
三里长街,四海之至
85岁的老乡民叶松青陪同记者走访了雅畈老街,老人家的记性极好,“这儿是年糕店,店主是诸暨人,姓边,乡民就叫他老边,店名就叫老边年糕店。这儿是豆腐店……”活脱脱地还原了雅畈老街当年的风貌。
雅畈老街呈东西走向,全长约三华里。从村口“青龙头”走过沿村西桥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华之地段。传说两侧商铺林立,且寸土寸金,商铺之间排列十分紧密,泰国祥茶店、长根染布店、洪九豆腐店、鸿清理发店、凤根水果店、叶正新纸店、辉邦杂货店、何同兴彩坊、阿金铁店、严忠考宿店、徐根木炒货店、何复泰糕饼店、高记京货店、叶宋良裁缝店、协昌南货酒杂粮食店、梅志远肉店、何云标布店、傅乾泰南货店……各式店铺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习惯用自己的名字给店铺命名,瞧着淳朴,更有一番约定俗成的诚信氛围。在此还要解说一下,“南货店”在当时的老金华是个特定的称呼,店内商品包罗粮油、酒肉、果蔬、各类杂货等,规模堪比现代超市,因货品多来自江南一带而得名,与之对应的北方产品专卖店即为“北货店”。
这条老街曾是名符其实的繁华市井,传各家酒店茶馆门前常摆有十多只鱼篓,内盛青鱼、鲤鱼、鲢鱼、鳗鱼、黄鳝、鲶鱼、泥鳅、龟鳖、螃蟹等应有尽有,附近亦有菜农挑来新鲜蔬菜依次摆开,沿街叫卖,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三里长街,甚至令如今商业地产最热衷开发的“商业步行街”亦有些望尘莫及,街道长,小巷多,容纳的商铺就多,连一些本地人也转不出来。据说南货店至少有六家,豆腐肉丸店有三处,煎包子煎饺铺有五、六处,馄钝店有五家,饭店五家,饼摊十多个,馒头小笼包子终日均有供应,下午各店学徒会顶着小蒸笼走街串巷地叫卖。
老街夜市亦是精彩纷呈的,大店点汽灯,小店点上几盏煤油灯,茶馆客栈里道情、说书引来阵阵喝彩,小镇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声渐息,新开原、恒源等数家颇具规模的南货店里却开始闹腾起来,店主每日从别处买来数车的货物,要赶在开市之前把货物上架。
航运进出船都停泊在大桥头。如大店宝号的货物,都由搬运夫(俗称“背袋头者”)装船。货物载归,靠岸停稳后,仍由搬运夫搬到店内堆放仓库,晚上起岸。凡大店宝号的,常有柜台店员擎着五六支火把,一路通明。二十多个搬运夫哼着:“嗨哟,呵哟,嗨嗨哟呵嗨哟”的号子,气氛热闹壮观。
后来,大桥头处河溪水面变窄,河床变浅,船只靠岸起货,而旱年水少时就到梅溪港口靠岸卸货了。
说起这座大桥,只有两截石板从一个桥墩上架过,大桥并不长,只是桥洞较高,为什么叫它大桥头呢?
原来松阳叶氏在雅畈买田置产,渐渐成了十里八方有名的大富人家。后来,叶氏和只有一溪之隔的姚车村的一位在朝做官的人家也攀上亲戚了。姚氏一官宦千金许配给叶氏为媳。这位官家千金经常要回娘家探亲,两村有溪水相隔,遇到刮风下雨水涨风大,隔溪往返十分不便。姚氏千金想:“自己夫家有财娘家有势,何不从溪上架座石桥,自己往返方便,还可以造福后代。”就禀报父亲,姚叶两亲家商议之后就动工造桥,不久石桥就完工了。由于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于是把这座石桥冠名为“大桥”了。
数千人的小镇,何以有如此繁华闹市?这自然与小镇数千居民旺盛的消费能力有关,而雅畈作为一条交通要道对之影响或许更为深远。在通济桥建成之前,这里是松阳、宣平、武义、永康至金华府的交通要道,终日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人们通常赶赴这里歇了脚,待明日再赶上近二十里的路到金华城,夜里便入住老街客栈。客栈总是故事的多发地,虽非五湖四海汇聚,却也是十里八方皆有,三教九流不缺。应对如此复杂的人流,老街店家总少不了些许绝活,更不缺卧虎藏龙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