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街道兴建“时间银行”让爱心增值
年纪大,腿脚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辛苦一辈子,到老了还是一个人。社区里老人多,问题多,需要更专业的帮助,能否借助社区退休老人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建一所“时间银行”,让老人们互帮互助。
据了解,这是今年城东街道发挥义工志愿者队伍作用的同时,积极打造义工特色品牌的一大创举。探索老人结对互助新模式,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开户人:童景富,开户时间:2013年11月9日,家住市区城东街道八咏楼社区,账户编号001。”64岁的童景富,在绿色的“老年人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上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成为时间银行的第一位“顾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他陪护帮助结对老人诸葛智辰一小时,存折上就会多一笔“收入”。
作为一种互助模式,“时间银行”主要由55岁至65岁、身体硬朗的老人与孤寡高龄老人结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前者对后者提供帮助,然后将帮扶时间存入“银行”。当开设“账户”的这批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取出”积累的时间,由管理“银行”的社工机构为他们指派援助人员。
“时间银行”的发起人是浙师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周绍斌教授。如今,“独居”“空巢”“孤寡”这样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周绍斌看着很焦心。社区有需求,能否建一个社会工作中心,探索老人互助的服务新模式?周绍斌和其他7位社工专业教授决定试一试,建立“时间银行”。
以徐澄为代表的18名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是第一批时间银行的“业务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目标客户”。通过走访调查,从日常生活照料各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一直以来,老人不喜欢麻烦别人,最受不了“欠了人情还不起”,现在的“时间银行”能打消他们这样的顾虑。
知道“时间银行”开业后,八咏楼社区许多老人纷纷叫好:“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别人不用不好意思,自己以后也能用得上,这样很好嘛。”虽然还有不少老人对此有顾虑,但周绍斌认为,只要方法是对路的,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挖掘出资源的价值来。
说起兴建“时间银行”,八咏楼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建新说,其实,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邻里之间能像亲兄弟一样,经常敲敲门,使独居老人不孤独。
“现在的社会,空巢老人太多了,我们社区就有好几个老人,病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亲戚也不愿理睬。”陈建新说,他担任主任的几年里,已经代表居委会料理过4个独居老人的身后事。
多年工作下来,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也一直是陈建新的一块心病。建立“时间银行”,他举双手赞成。现有的社区服务体制并不能完全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而“时间银行”给予八咏楼社区老人们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以时间储蓄激励老人们积极结对,借助邻里的力量为独居老人重新搭建沟通外界的桥梁,陈建新比任何人都希望老人们能“日久生情”,成为相互扶持的老兄弟、老姐妹。
据了解,这种新模式让老人们看到了晚年新生活的又一线曙光。“时间银行”启动当天,赵志芳、钱玉秀、江月华等9位老人开通了个人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