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婺城”美美与共“幸福家园”美美不同
曾经单调的赤膊墙如今变成统一格调的白墙,修缮完工的祠堂愈发古韵悠悠,改造后的村中池塘小桥流水,清波荡漾……别具一格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修建一新的休闲广场上,绿树掩映,风景怡人,村民悠然自得地在散步、锻炼……初冬时节的琅琊镇浩仁村,依旧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浩仁村位于琅琊镇金兰水库下游,地势平坦,风景秀美。今年,该村抓住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的契机,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建设村口景观、休闲广场,修建5000平方米花坛,种植红叶石楠、桂花等苗木对村庄绿化进行提升。同时整治村内河塘沟渠水体,对全村近3万平方米的赤膊墙进行粉刷,修建文化长廊,评选“美丽庭院”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浩仁村美丽乡村的内蕴更足了。
村党支部书记滕勤男说,浩仁村原来没有这么美,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该村年年都有新变化。尤其是今年,新建了休闲广场、村口景观和花坛,使村容村貌得以焕然一新。
从琅琊集镇沿着白沙溪向东走,途经的泉口村,只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中蜿蜒流淌,临溪而建的文化休闲长廊,古色古香,置身其中,远可眺望亭亭如盖的千年古樟,近可听潺潺流水,自有一番韵味。琅新村里,一栋栋规划整齐的农家新居拔地而起,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安居乐业的幸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见证了“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的传奇;来到了棠坑源村,触目可及的茶花、桂花,杨柳、杨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冬日里依然郁郁青青,满目葱茏,仿佛置身于一座大公园;走进水竹蓬村,一股浓郁的畲族风情扑面而来,借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建成了畲族风情的休闲特色长廊、凉亭、办公大楼和休闲广场,村内道路硬化,安装自来水,生活污水统一集中处理,池塘整治清淤,并实施了畲族文化上墙,一座漂亮整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绽放”。可以说,这些乡村,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特色。沿线的30个美丽乡村,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南山之麓。
以浩仁、泉口、棠坑源等30个“精品村”、“秀美村”、“洁美村”为主导的“秀美南山”风景线是婺城美丽乡村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婺城区依托良好的山水风光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按照体现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四个体系建设的要求,编制了《婺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确定全区“花香婺城、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的基础上,又明确了“黄金主轴”、“桂花飘香”、“茶花之都”、“江南九寨”、“秀美南山”等多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主题。
根据规划,在基本完成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婺城区计划用5年时间把全区75%以上行政村建成美丽乡村,重点打造以“花香婺城、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同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每个沿线节点村根据不同特色提炼一个主题,分为“洁美村庄、秀美村庄、精品村庄、示范中心村及古建筑保护村”等五种类型进行重点培育。
“我们把婺城作为大景区来谋划,将各村居建设为风景点,并将各个风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为此,我区在科学修编《婺城区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婺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婺城区中心村建设规划》、《婺城区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婺城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形成了“1+4”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倾力建设婺城特色的美丽乡村。”区委农办主任倪玉奎说。
按照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和“12510”美丽乡村精品培育计划,婺城区以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为节点,以精品村和秀美村建设为重点,每年至少启动两条以上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完成1条以上风景线、两个历史文化村落、5个精品村和10个秀美村建设,让婺城的乡村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
截至目前,全区已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政村171个(占全区总行政村数的31.67%),其中启动建设精品村13个、秀美村22个、洁美村13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