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古桥卧清波 美丽乡村故事多
长山乡长山村离金华市区约15公里,长山肩伏龙,枕船山,桐溪、石道溪由南而来,潺潺流淌的溪水穿村而过。东走石门通婺城,北出古方连汤溪、兰溪、龙游等,交通十分便利。长山一、二、三、四村共3982人,户数1534户。
1长山村历史悠久,约有2000年的历史
长山村历史悠久,其建村时间已无从查证,但据现有资料记载,该村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西汉末年,王莽改制,东汉初年将军卢植,字文台,平赤眉退隐婺南白沙溪,首开三十六堰引水灌田,其中第二堰水东流直注长山,时长山先祖开发农田,利用水源繁衍生息。”
据介绍,长山村最早有滕、刘、徐、谢四姓。滕、谢两姓如今在长山村几乎不复存在,而徐姓已成为长山主姓,村上80%的村民皆姓徐。据上世纪30年代重修的《金华长山徐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徐庆从龙蟠迁至长山,其子徐乐,号端五,在广东顺德县当私塾先生,辞归长山,长山徐氏子孙尊徐端五为长山徐氏第一代太公。
长山三村71岁的徐健为是长山徐氏第23代传人,他说徐氏如今已经传到了27代。说起“长山”二字的由来,他告诉记者,长山有洪嘴山、下窑山、朴船山三座山,远看是高耸的山,其实山下面是平的岩石,跨度很长,故名“长山”。
徐健为回忆,徐氏到了第六代时两兄弟分家,清代朝时各造了一座祠堂,分为西祠、东祠,“那时两座祠堂造得跟皇宫一样富丽堂皇,后来年久失修,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无力维修,便拆掉了,可惜啊!”
2长山现存最完整的石牌坊———何氏旌节牌坊
![]() |
伏龙山麓有一处石牌坊,静静矗立上百年。石碑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虽已近200年,仍几乎保持原状。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古老的石柱上爬着蔓藤,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座石碑坊的故事……相传长山村徐星南妻子何氏二十九岁时丧夫,多年来坚决不再嫁他人,含辛茹苦拉扯儿子长大成人。何氏的事迹感动世人,经金华县、府申报,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皇上赐匾“旌节坊”。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建造旌节牌坊。在长山村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当时旌节牌坊建好后,最后一步要将方天剑安在顶部,然而,不论石匠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将其安装到位。有人便说:“造不好肯定是老天爷不同意。我有一个办法,我们摆上香炉,点起蜡烛,先把这件事跟老天爷说一说。”于是,大家便摆起蜡烛、香炉,用猪头三牲祭天。一干人将何氏的事迹告知于天,不想再试一次仍无法将方天剑嵌进去。“难道不成是因为那次不小心碰到那名男小贩的手,老天便不承认我的贞洁?”何氏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次,一名小贩来她家门口卖针线,她将钱递到他手心时,两人的手不小心碰到。古时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为证明自己的贞洁,何氏将碰到小贩的那只手狠狠扎进蜡烛台,顿时血流如注,工人们此时再将方天剑嵌进旌节牌坊,终于成功!
长山三村的村支书李根成回忆,他小时候经常在石碑坊下面玩。过去石碑坊周围没有房屋,地处空旷,一处独高,且顶上矗立的方天剑引雷,每逢打雷的天,石碑坊总会被劈到。记者仔细看了看,现在石柱上还有一些被雷劈过的焦印。
3建于宋代的东村桥每块条石重达一吨
长山有一座900年历史的古桥,名为东村桥。因过去东村桥四周为滕氏住宅区,也叫“滕家桥”。该桥东西跨石道溪,长7.8米,宽1.6米,高2.1米,是一座三孔石板八字型的支撑桥。桥北侧石板边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记旦”字样,是村中最古老的桥梁。
在那个年代建造这样一座造型奇特的桥并不是易事。据《长山村志》记载,东村桥每块条石重量均在一千公斤以上,石料要从五公里以外的南山采集,运输全靠人力抗抬,在高低弯曲的山道上抗抬,难度可想而知。如今看这座桥,每块石梁平整均匀,两个支架脚石至今没有下沉,显示了长山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具匠心。
关于这座桥,村上74岁的文物保护热心者包兆文还告诉记者一个民间故事。太平天国时期,长山曾被占领,那时“长毛”到处杀戮村民,烧毁大量房屋、古建筑。村民人心惶惶,死伤无数。但是“长毛”把东村桥当成放生之处。到了晚上,桥两边插上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拿着大刀的“长毛”守在桥两边,只要你勇敢地走过桥,他们就放你一条生路。
1933年,这座桥曾被洪水冲毁,村里人按原貌进行修复,只换了两块支架脚石,两块桥面条石,其余均用原来的石头进行重建。2006年,东村桥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东村桥,长山村还有一口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东村井(即麦磨头石井)。记者看到,井沿上“崇祯癸未”字样还清晰可见。相传,井墙原来是石子砌的,历代多次修理,到了民国初期改成砖砌。在井边,几名老人正聚在一起。说起这口井,老人们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过去这口井是村民的用水来源,井水丰沛,水质清甜。有一年大旱,长山村到处都没水了,唯有这口井里的水还源源不断地往外涌。据说还有人听到从井底传出鸡叫声,大家猜想下面或许还存在另一个世外桃源……
在村北入口处,还有一座原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平畴一览亭,为村民徐敏生所建,徐敏生自幼家境贫寒,七岁时父母双亡,由姐姐抚养成人。26岁娶妻成家,勤劳节俭,50岁时行善建亭,后该亭经多次修缮。
4朱大典:忠肝义胆点燃火药壮烈殉国
说起长山的历史名人,很多人第一个想到就是朱大典。关于他的故事,村上人也都能说上一二。朱大典,字延之,号未孩,出生于长山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五家村。朱大典自幼家境贫寒,世代都以务农为生。后来跟随父亲移居到长山,贫穷的他只得栖身于伏龙庙里,朱大典虽喜欢读书,但苦于家中捉襟见肘,没有机会上学。彼时,伏龙庙旁有一个徐家私塾,朱大典每次路过时都会靠在窗口,歪着脑袋认真听讲。好学的大典感动了私塾老师和东家,被破例吸收入学。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大典更加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1616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东章丘县令。由于政绩显著,能力突出,大典步步高升,不断被提拔。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朱大典几次抗击清勤王,最后投奔鲁王,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奉命镇守金华。
朱大典来到金华后,用所有家财招兵买马,巩固城防,积极备战。不久后,清军派明朝降官徐凖到金华,说服朱大典投降,刚正不阿的朱大典将其斩首示众,显示决心。劝说不成,清军于1646年出兵进攻金华。朱大典率领军队坚守孤城20多天,浴血奋战,歼敌无数。最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新修的一段城墙被清兵集中的炮火轰破后,清兵才大举烧杀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幕僚32人,环坐在八咏楼,靠近火药库,毫不犹豫地点燃导火线,在爆炸声中以身殉国。
和朱大典一起殉难的有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此之前,他的大孙子朱钰在突围求援途中被杀害,朱大典的长媳章氏在金华城被攻破前一天,拜别家人首先自缢殉难,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和次媳陈氏、三媳姜氏、四媳来氏、五媳汪氏也在金华城被攻破时,手牵着儿孙投井自尽了;就连朱大典早已出嫁金华石门村倪汝学为妻的女儿,在看到金华城滚滚浓烟,听到父亲殉国的消息后,也自缢而死。朱大典全家22人,祖孙三代在金华保卫战中全部殉难,满门忠烈,无一幸存。
明史评论: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
朱大典殉难后,长山村人曾悄悄在他当年栖身过的伏龙庙里为他塑像纪念,并四时香火供奉,以表达村民对朱大典的敬慕和怀念。
朱大典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仅令金华人民景仰,就连掌握了政权后的清政府也被他的不屈和气节所折服。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1年),朱大典及共同为保卫婺城殉难的严万龄、朱万化、朱万仍、朱钰等被入祀乡贤祠和忠烈祠。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清廷赐谥朱大典为“烈愍公”,并在金华通济桥北的双溪驿前,建造了一座高10米、四柱的青石牌坊,横额上勒刻“表海崇勋”四个大字。
除了朱大典忠肝义胆、壮烈牺牲的事迹外,长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趣事。相传朱大典在山东当官时,长山村一个徐氏太公从小和朱大典很要好,不远千里去找他,想着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人,想认认乡亲,不想到了那后朱大典根本不理他。“当了大官就不认乡亲了,怎么有这种人!”太公很生气。更让太公想不到的是,朱大典还让公差把他抓起来,铐上沉重的手铐脚铐,下令将他发配到婺城滕桥(就是长山东村桥)。公差一路将太公押回长山后,打开手铐脚铐,扔在太公家楼梯底下。过了几年,朱大典回长山探亲,各路官员村口相迎,村民们也都涌上街头一睹大官风采。太公心想:当初我来找你,你不认我,现在还想我去接你,没门儿!朱大典找到太公家,把他当年的良苦用心告诉太公。原来,当初那副手铐脚铐是他送给太公的“大礼”。那其实是金子做的,外面镀了一层黑漆,外人看不出来。如果那时他直接给太公送了礼,难保太公路上不被人打劫,甚至丢了性命。聪明的他就用那种方式给太公送了“礼”。太公这才恍然大悟,连连感谢。后来,太公就用这金子造了祠堂和房子。
朱大典曾住过的伏龙殿如今略显萧条,周围杂草丛生,在旁边的另一处建筑前,“朱大典读书处”的石碑立在门口,殿内树着许多佛像。唯有墙上的文字还在诉说朱大典的故事……长山三村村支书李根成说,村里已在此处建造了围墙,计划建造朱大典读书公园,目前正在筹措资金。
5徐东藩:传奇外交官为保护百姓丢掉官帽
据长山村史记载,徐东藩,谱名崇禄,又名寿城,乳名阿六,出生于1887年,享年63岁。徐东藩出生于长山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家境贫寒,因家中三子三女,他最小,故取乳名阿六。为了让子孙有出息,即使紧衣缩食,家里仍千方百计供他和二哥念私塾。当时宗祠里为了奖励读书人,划出专门的土地用于奖励。争气的徐东藩后来中了秀才,分到了一部分土地。以前,徐氏宗祠为鼓励读书,采取的田地奖励措施是:初中毕业者可得一股,高中毕业者二股,大学毕业者三股,每股2~5亩不等,不用赋税。徐东藩学习成绩优异,是省立金华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首届毕业生里的第一名,后来升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被公费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还曾游历欧、美二洲。原本还想攻读博士学位的他由于当时政府催归不得不放弃。回国后徐东藩曾短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后任山东省省长公署外交秘书、外交部参事等职。
徐东藩为人正派,曾为了保护一方百姓丢了官帽。在任威海卫特别行政管理公署专员期间,为了反抗英国盐商,当地盐民发生抢盐事件。一连几天,威海南乡穷苦百姓成群结伙哄抢了鹿道口盐场。当时,英驻威领事曾要挟徐东藩开枪镇压盐民,遭到他拒绝。为此英方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惩办徐东藩。当时南京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了解情况后要徐东藩镇压事件为首者,徐东藩慷慨陈词:“决不以中国人民的鲜血来染红我的顶子(官职)!”被罢免后他毅然回到故乡,自命“退翁”,将书房命为“补读斋”,在家潜心研究学问。1939年,应当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的邀请,徐东藩出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后任省参议会参议员,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初,受到当时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的邀请,徐东藩出任该校教授、法学系主任,一直到1949年5月金华解放。
徐东藩为人正直,生活简朴,节衣缩食,但他热心公益,回报家乡。为资助家境贫寒的学子,他拿出一万元为金华中学设立奖学金,据说这是金华有史以来第一个提供免费读大学的奖学金。1933年,长山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村中三座石桥被冲毁,他独资进行重建。当时长山村北边有一大片农田,劳作村民无数,每次刮风下雨,村民都没地方躲,徐东藩为此特意出资在合适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凉亭,名为“话耕亭”(现已毁)。1949年,他又重修了“平畴一览亭”,更名为“望耕亭”。1947年,为了救济家乡贫苦村民,徐东藩到处奔波,向联合国救济总署浙江分署请求,向村民发放了一批棉布、粮食……如此善行不胜枚举。
徐东藩的孙子徐中柳今年65岁,如今仍住在长山村。他说他出生时爷爷已经不在,3岁开始,他便由奶奶一手带大。他22岁时,奶奶也因病去世。奶奶在世时,经常跟他说起爷爷过去的故事。天资聪颖、刚正不阿、热心公益……在奶奶的述说中,他在心里勾画了爷爷的样子。
6引进沙畈水 护好一方溪
漫步在长山村,只见平整的水泥路曲曲折折地通向远处,两边是白墙黑瓦的马头墙和郁郁葱葱的树木。李根成告诉记者,马头墙一共500多米长,村里投资了十多万元。而路边长达几里路的绿化是这两年种的,也花了十多万元。村口凉亭、圆盘为美丽长山添色。
“和过去比起来,长山现在环境卫生有了大改观,村民们都说好。”李根成还说,“五水共治”行动开展以来,长山也不遗余力做了很多工作。对1.5公里长的石道溪进行全面清理,人力捡、挖机挖,溪里捞出来的淤泥、垃圾运了好几天。下一步,村里还将打算在溪中建一个堰坝,用于防洪和日常的储水抗旱,在河道两边做起护栏。石道溪上游有一个祠堂,荒败多时,村里想对其进行整治维修,目前这个98万元的项目已经上报。
长山村从1986年开始一直喝村自来水厂里的水,今年,长山一村到四村,连同安脚村、扎坑村要一起引进沙畈水。入户管之前已经铺好,只要铺设总管引水即可。对下一步的工作,有关的六个村将一起开会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