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为人处事、安身立命,成就家业、事业、道业的根本。新时期党员干部应如何修身?唐朝贞观初年编辑的旨在鉴览前贤“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资政典籍《群书治要》一书,能给我们提供诸多思考与借鉴。《群书治要》在“君道”一节中提出了修身要特别注重的五件事,即戒贪、勤俭、惩忿、迁善、改过。这五件事也是我们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必须要注重的五件事。
一、戒贪。“贪”指贪心、贪欲,如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等等。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曾警醒世人:“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的确,不理智的欲望,是深渊。俗话说得好,“贪心不死,灾祸不止”。做人切不可被利欲牵着走,否则非走上邪道不可。有首古诗写得好:“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事能知足心长惬,人无贪欲品最高”。党员干部若滋长贪欲,就难以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酿成大祸。
党员干部为官从政首先要戒贪,否则“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戒贪最好的方法是不断长养自己的公心,淡化自己的私心。古人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对党员干部来说,立党为公,志存高远,心中装着百姓,苦民所苦、乐民所乐,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去付出,私心就会放下。“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宋朝《戒石铭》中所言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的警戒若能时时记在心中,那份悲心、公心、担当的责任心才提得起来。党员干部心量扩大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才会增强,私心贪欲才能得到有效克制。
二、勤俭。宋朝吕本中所撰的《官箴》开篇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这“清、慎、勤”三字的为官之道,被后人称为“千古不可易”。不管是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需要有勤于干事,乐于付出的习惯,这是学业进步、家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官不为”、庸官、懒官,向来为百姓所不耻。“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干事”,做一个勤政爱民,务实肯干的人,身边的人会为你的存在而欣喜,百姓会因你的付出而得福。
“俭”指节俭,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摆阔气,不贪图享受。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是千古不易之古训。滋长奢靡享受之风,对于个人而言,会腐败堕落。于社会国家而言,会导致亡党亡国。生活简单、克勤克俭、知足感恩,有助于克服自己的贪欲。生活节俭也是“知福惜福”的表现,中国民间自古有“惜福延寿”的思想,极力提倡节俭惜福。
三、惩忿。忿就是怒气,惩就是制服,惩忿就是制怒,简单说就是控制情绪,不随意发火、发脾气。把火气制止住,把它化解掉,不让它生发,这就是惩忿。普通人都有情感,而且种类很多,《礼记》礼运篇说有七种,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不用学习,触景就能发生。既生之后,则必继续发展,如不节制,即能蒙蔽理性,由是引起种种苦恼。七情之中,尤以怒、欲二者带给人的苦恼最深,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古人说得好:“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爱发脾气爱上火,动则骂人训人,对党员干部来说,既不利于团结同事、下属,也不利于做群众工作。“公生明,廉生威”,一位党员干部真正受人永久尊重敬畏的不是他的权力和脾气,而是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品质。做下属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基本原则,不可失之急躁和粗暴。动则生气发火也是自身修养不够的表现,所以党员干部修身养性切记要“惩忿窒欲”。
四、迁善。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古训,都说明我们老祖宗对崇德向善的推崇。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是当代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向善”、“友善”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崇德向善思想的高度认同。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我国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就是“向善”的具体表现。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行善是积福离祸的最好方法。“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善事,就是做利人益世之事。善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共产党人立党为公,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最大的善行义举。
善恶之别,重在存心之不同。念念为人着想是善,念念自私自利是恶。党员干部弘扬“向善”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心存善念,生发爱心、善心、慈悲心,强化“公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多为他人、为社会做实事、办好事。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在服务、成就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五、改过。《易经》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人生成败与心行善恶有必然联系。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身体不健康、心情不开心,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原因找到了,努力去改正,命运才会迎来转机。改变命运务必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入手,而断恶修善是积福改命最好的办法。
中国有个成语叫“闻过则喜”,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顾名思义,闻过则喜就是在别人指出或批评自己错误时,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接受意见。古人说:“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能否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检验出一位党员干部的修身境界和胸怀。纵然不能做到闻过则喜,至少也要做到闻过则思。从他人的意见中,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党性强不强,反思自身的能力硬不硬,反思自身的业绩优不优,反思自身的言行正不正。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会自省是提升自身修养的必由路径。
知过才能改过。共产党人要有知过的清醒和改过的决心。“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党员干部知过改过的过程。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对自身的过失、问题反省越深刻,改过的勇气决心越大,个人德行的提升效果就越好。如此才能“德日进,过日少”。
思想觉悟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党性修养也不会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党员干部修身永远没有休止符。从“戒贪、勤俭、惩忿、迁善、改过”这五件事入手,不失为我们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好途径。
(作者系婺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