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蒋风:走上光荣的荆棘路(上)

2016-06-02 09:01:5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 胜

  参与婺剧改革

  金华解放了,金华人民沉浸在刚解放的欢乐中。蒋风也急切希望投入新的工作。这时候,蒋风了解到,他熟悉的朋友,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原在《浙中日报》的金思珩参加了解放军,英大同学胡宪卿在解放后成立的金华专署军管会文教科工作。蒋风与胡宪卿见面交谈后,胡宪卿建议蒋风参加学习一段时间,然后由文教科派蒋风到私立婺江商校担任教导主任,蒋风听从了胡宪卿的建议,培训结束后,蒋风在商校工作了半年。

  1950年1月,金华地区专员杨源时叫本地画师劳坚清老师筹建省立金华人民文化馆。解放前,劳坚清摆书摊,蒋风时常去他那里借书、买书,认识了他。这时,他就把蒋风要去,到人民文化馆工作。同时,金华地区文联成立,蒋风被选上担任秘书长。在文化馆工作期间,蒋风的主要工作就是搞戏曲改革,业余,他还收集了很多民间剪纸。

  文化馆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戏曲改革,也让蒋风回想起自己与婺剧结缘的往事。上世纪20年代的金华,尽管闭塞,可是住在这里的人,却时常可以看到戏。

  在金华演出的,有两个戏曲剧种:昆剧和婺剧。昆剧源于江苏昆山,此地演唱的乃是它在衢州、金华的一个支派,故称“金华昆腔”;婺剧流行于金华、丽水一代,旧称“金华戏”,其声腔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徽戏”。昆剧古老,唱词雅致,庙宇“开光”,或是戏院开张,都先演昆剧,以示高雅与隆重;婺剧博收广采,通俗易懂,为民众所欢迎。

  少年时期的蒋风,就喜欢看戏,蒋风笑着说:“也不是真的喜欢看,主要凑热闹。”一到做戏,就特别热闹。戏台下面全是卖零食的小贩,有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糖果炒货的……这些都是吸引蒋风的去处。因此,虽说会随着大人去看戏,实则蒋风是为了零食,有时候,他一双眼睛盯在零食担上,大人终于给他几个铜板去买零食,然后,蒋风同许多其他孩子一起,活跃在热闹的人群中。

  童年时期的看戏经历,让蒋风在参与戏曲改革的工作时,感觉特别亲切。他认为,戏曲熔铸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功、杂技于一体,给观众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

  在参与文化馆戏曲改革工作期间,为了筹建浙江婺剧团的前身——金华地区婺剧实验剧团,蒋风费了一番心力,金华戏后来定名为婺剧,也有蒋风的建议。

  1950年8月15日,金华大荣春舞台著名老先生徐锡贵、兰溪县文化馆沈瑞兰、龙游文化馆箫志岩、衢州文化馆鄢绍良、龙游文教科陈品仓、龙游周春聚班名旦周月仙等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华东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会议期间,徐锡贵等认为金华有婺州之称,金华戏发源于安徽婺源,再说当时已有“华东实验越剧团”的命名,因此,将“金华戏”定名为“婺剧”比较适宜,与会者一致同意徐锡贵的见解。1950年11月19日周月仙将周春聚班改名为“衢州实验婺剧团”,婺剧的名称正式列入全国剧种行列。1950年12月20日,鄢绍良在上海《戏曲报》发表了《衢州实验婺剧团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文,婺剧的名称正式见诸全国性的戏曲刊物。1951年4月,徐锡贵将“新新舞台”改为“金华专署实验婺剧团”。之后,其余班社均改为婺剧团。1952年,蒋风、沈瑞兰同志在上海《戏曲报》发表《婺剧介绍》一文,婺剧之名就渐渐为大家所熟识。

  除了《婺剧介绍》,蒋风还写过《睦剧介绍》,这些文章在《戏曲报》上发表,曾引起著名戏剧家周贻白教授的关注,并多次在论文中引用,使得婺剧这个名称渐渐地被大众所接受、所关注。这也使蒋风与婺剧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不少关心和研究婺剧的朋友,不时找上门来向蒋风了解婺剧的渊源。

  在文化馆工作了两年后,1952年,正值金华师范缺教师,蒋风被调到金华师范当语文教师,在此期间,蒋风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卢德芳。

  担任文协主席

  1952年,蒋风担任了金华文协主席。担任文协主席期间,给蒋风印象最深的还是与著名诗人艾青的友谊以及陪伴艾青在他家乡畈田蒋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

  畈田蒋是坐落在金华东北角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小小的乡村,这里是著名诗人艾青的故乡。

  艾青原名蒋海澄,蒋风和艾青的两位弟弟海济和海涛是同一年考进金华中学读初一的。蒋风和海济分在乙班是同班同学,海涛分在丙班,同级不同班。对他俩的这位大哥,此前虽未见过,但蒋风酷爱文学,早就读过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十分敬佩。

  1953年春天,艾青解放后第一次“衣锦还乡”,蒋风则以金华地区文联秘书长、金华市文协主席的身份,迎接这位从畈田蒋走出来的诗坛泰斗归来。由于蒋风热爱诗歌,又和海济是金中同班的要好同学,与艾青一见面便分外亲切。那时,蒋风正好患严重神经衰弱症,还曾晕倒在讲坛上,无奈只能在家休息。艾青听说后便动员说:“去去去,跟我一起到我老家休息几天。”就因为这个偶然的机缘,使蒋风有机会来到畈田蒋这个小村庄,与这位国际诗坛巨匠一起生活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

  在畈田蒋期间,除了蒋风和艾青外,时任中共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为了保护诗人的安全,特派了一位警卫员随行。

  在去畈田蒋之前,艾青由金华地委安排在地委大院里住了近一周,并召开过一次座谈会,由金华地区文联主持、艾青在会上讲中国画,他说“国画国画变化不大”。但他对齐白石的画,特别欣赏,在会上他一再提到“白石老人的画我就是喜欢”。与故乡文艺界人士座谈之后,为收集创作素材,决定到畈田蒋住一段时间,并要蒋风陪伴他一起去。蒋风虽是金华人,但畈田蒋从未去过,但它对蒋风来说并不陌生,蒋风早就在诗人笔下神游过这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

  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还有“外面围着石砌的围墙或竹编的篱笆”的果树园,还有“村路边的那些石井”,村子里“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曲折折窄小的道路,它们从乡村通到溪流、山岗和树林”、乡村中间有一个平坦的广场,“大人们在那里打麦、掼豆、扬谷、筛米……长长的横竹竿上飘着未干的衣服和裤子”,离这广场不远就是诗人的故居。

  艾青告诉蒋风,他出生的老房子因祝融氏的光顾已付之一炬。现在的三间两厢的两层楼房是在原址重建的新居,座落在这小小的村落的中央。其实新居也不新了。

  当年并不从大门进出,而是从左侧的旁门进去。在那半新的大门上钉着“光荣人家”的小牌匾,标示诗人是一位赶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老革命。

  跨进门去,诗人的姑母迎了上来,还有附近的村民邻居闻讯赶来看热闹……

  主人把艾青和蒋风安顿在左侧楼下的厢房内,也许这是有意的安排,因为艾青就诞生于这间西厢房,虽不是原屋,却是原址原样重建的。室内除了一张三尺二宽的单人床外,就是靠窗朝天井的一张半方桌和一对木靠背椅,别无他物。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仅简陋,而且实在太寒酸了。艾青和蒋风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且在解放不久那物质十分贫乏的时代,人们都习惯于因陋就简,也就两人在那三尺二宽的单人床上并头拼足合睡了二十多个夜晚。随行的那位警卫员则安排他睡在大门后与堂前后的过道里,用一方门板搭了一个铺。也许就为警卫的需要。

  当年,畈田蒋尚未通电,夜晚照明仅靠一盏煤油灯。一到夜晚,这点灯光无法供艾青和蒋风两人读书写字,更不用说那年代乡村里,也找不到书报可看。每当夜幕降临之前,用了晚餐,艾青和蒋风,有时带上那位警卫员在村道上边聊边散步。

  走了一圈回来,无事可做,也为了替主人节省一点照明的煤油。干脆熄了灯。两人并头共枕躺下聊天。“摸黑聊天”成了那段值得纪念时光的日常功课,也是打发时光的好方法。

  在1953年春天的那二十多个日日夜夜,艾青跟蒋风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蒋风也在这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真正读懂艾青的诗。

  1953年,金华新建一所中学,即金华二中。蒋风又被调到二中教语文,在二中工作了三年,兼任了三年的校工会主席。一直到1956年调杭州老浙江师院。

  收集民间剪纸

  在参与婺剧改革的同时,蒋风接触到了婺剧窗花。早在上世纪50年代,蒋风就精心挑选编辑了数千作品,并在北京、上海两地出版了《浙东戏曲窗花》、《金华民间剪纸选》两本书,受到民间艺术爱好者的欢迎。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考据,剪纸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址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剪纸实物。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用于各种民俗和生活事项中,如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重要的习俗之一,另外剪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木板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

  宋代的造纸业发展成熟,纸品种类的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出现了诸如民间窗花、灯彩和茶盏上的装饰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更加扩大,蓝印花布印染、吉州窑制瓷、皮影戏等都吸收了剪纸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与技法。南宋时期,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

  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剪纸成为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门笺、窗花、柜花、棚顶花等,各种各样的剪纸遍布当时家庭的每个角落,民间扇面纹饰和刺绣的花样都是利用剪纸作为底图进行再加工的,会铰花和绣花是几乎每个女子在传统社会必须掌握的女红手艺。

  在金华,剪纸在明清时就已在农村广泛流传,其风格秀丽,装饰性强,并极具想象力,题材以花鸟动物和戏剧人物居多。金华剪纸尤以戏曲窗花为最佳,多数作品有着规整的外框,如圆形、方形、六角形等,非常强调画面的完整性,其内容多是表现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婺剧故事和民间传说。

  在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蒋风都会看到长辈和村里的妇女用红纸剪成“喜鹊”、“元宝”、“福”字之类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图吉利。

  流行在金华的窗花艺术,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与北方窗花不同,北方窗花浑厚朴实,而金华的婺剧窗花却以细致流畅见长。它既融会了婺剧粗犷朴实的内在特色,又有南方艺术秀丽委婉的外在艺术形式,两者融合浑然一体,线条多变,构图严谨。如婺剧窗花《白蛇传——水斗》,极富想象力,留给欣赏者极大的想象余地,使人看到白娘子和法海双方的谈判已经破裂,法海耀武扬威,白娘子和青儿激怒奋战,令人想到顷刻之间,即将风浪大作,展开恶战……画幅以外的情景全部涌向眼前,仿佛还可以听到那高昂、粗犷的唱腔呢!其效果就不只限于尺幅之间了。这是金华民间艺人的智慧在艺术思想和技巧上的高度体现。

  蒋风把民间剪纸看作“母亲的艺术”。他在剪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深入农民、当地居民家中,接触了很多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深深感到孩子们缺少精神营养。这为蒋风后来研究儿歌,写《儿歌浅谈》一书,一度也开过民间文学课,这都与他从事民间剪纸研究在情感上有着渊源关系。

  开设儿童文学课

  少年时期的蒋风,就在在母亲的引导下进入诗歌的曼妙世界。随着母亲的诗教,蒋风早年的童心记忆被唤醒了。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让蒋风体味到“无价童心”,童心不泯,童心回归,与书相伴,蒋风怀揣童心,在文学里的天宇中展翅翱翔……

  蒋风常说,“我给予孩子的,远不如孩子给予我的多。我和孩子们的感情是很深的。孩子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每天保持童心。”

  刚刚参加工作时,蒋风所在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在金华军人俱乐部举行。蒋风负责布置会场,在悬挂横幅时,因为站在桌子上够不着,蒋风就找来梯子,并将梯子放在桌子上,他还叮嘱一起布置会场的同事,要扶住梯子,可是,当蒋风爬上梯子时,还是够不着,同事心急,忙到周边找更高的梯子,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梯子在桌子上滑了下去,也因此,蒋风重重地摔了一跤,从3米多高的位置摔下来,蒋风当场昏迷被送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当时,因为医疗水平落后,蒋风的恢复很慢。同事十分内疚,蒋风笑着说:“不要紧!”孩子们在得知蒋风摔跤住院后,纷纷前来看望他,还带来了全体同学的慰问信。“孩子们稚嫩、朴实的话语,让我很感动。”蒋风说,虽然重重摔了一跤,但我始终没有埋怨什么,勇敢面对事实,日常做好营养保健的护理和调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就恢复了。

  起初,医生宣判了“死刑”,摔得这么严重,能否恢复,就看病人自己的意志了。这或许就是上帝为蒋风的诚心所感动。在苏醒后看到看望他的孩子们的那一刻,蒋风激动地说:“是小朋友们救了我的命,我很幸福快乐。我想,这就是童心的力量,可以让万物包括死亡都为之匍匐。生命中,很多东西,都会因为岁月流逝渐渐褪去它们生动的颜色,惟有我们对童心的追求,才会让我们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也正因为此,1952年,蒋风进入金华师范学校任教,当学校要开设儿童文学课,蒋风成了最佳人选。基于蒋风在少年时就对儿童文学留下过良好的印象,因此,一开始接触儿童文学,蒋风就深深爱上了这个专业。这之后,他即使调到另外的学校,也是一边教学,一边进一步研读“五四”以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

  叶圣陶的《稻草人》给蒋风留下了深刻印象。蒋风最初读叶圣陶的作品,还是在小学时,在国语课本上有一篇叶圣陶的文章《小蚬的回家》。蒋风就像小说里那个用小钱剖开虾的肚皮的孩子,被一种博大的爱所感动以至忏悔,久久不能忘怀。他一直对叶圣陶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情。开设儿童文学课后,《稻草人》便一直陪伴着蒋风。除了《稻草人》,《秃秃大王》、《寄小读者》等经典作品,也深深影响着蒋风。

  课上,蒋风把这些经典作品与学生进行互动阅读,带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之余,蒋风还收集中国传统的、新创的儿歌,后来累计达到三万余首,还有其他儿童文学资料。这为他以后专业研究儿童文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本。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