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七个记者节,是一个属于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然而对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工作的我们来说,似乎每一天都奔走在婺城大地上。是的,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现场,永远在倾听,永远在记录,精神时刻紧绷,步伐时刻准备,这就是记者的真实写照。
在记者节前夕,本报四位记者特意分赴四处,体验四种不同社会角色。本报在此特推出记者节特别报道,让亲历记者说出体验故事,与读者朋友共飨。
6:45-12:30-18:10姜景芳全媒体工作室:新鲜调制“幸福味道”
昨天,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看到了我采写的那篇报道《这一天,看老赵传递幸福》(《今日婺城》11月3日4版)。她觉得文字内容生动、版式简约清爽,图片也很有亮点,因此特意来给我“点个赞”。实话实说,听了这话我心里挺乐。11月1日开始,《今日婺城》全新改版。为了能从版式到内容都让大家眼前一亮,我和同事们都铆足了劲,努力出好稿、拍好图、做好版。《这一天,看老赵传递幸福》正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说起来,跟踪采访老赵(赵锦茂),首先要克服的问题是“起早贪黑”——他每天七点左右就开始上班,经常晚上八九点还在办公室。于是,10月31日晚,我先将早晚接送和照顾两个孩子(正上幼儿园)的事“交接”给了丈夫。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二天清晨,我六点起床,半个小时后就骑摩托车顺利出发了。路上花了15分钟,赶到幸福村老赵家时,他正准备出门。看来,时间刚刚好!
接下来,一整天的采访很琐碎:一一记录他的工作内容,然后“上蹿下跳”地给他拍照片。必须承认,当天的拍照花去了我最大精力。因为根据事先的策划,这篇报道必须图文并茂,而我的摄影技术很业余,为了获得好画面,我只能以勤补拙,多换角度、多拍照。于是,我一次次爬到凳子上俯拍、蹲到地上仰拍……印象比较深的是,下午一点多,老赵到自来水安装施工现场确定线路细节问题,当老赵蹲下来看管线时,我觉得仰拍可以产生较强的视觉冲激,还能体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味。可是,老赵已经蹲着了,而我不可能在水沟里躺下来。无奈,只能先蹲在水沟里,再将相机压低搁在脚背上盲拍。镜头太高了,拍不到地面的水管;镜头太低了,拍不到老赵的头……一遍遍地调整、尝试,最后老赵蹲得够呛,我的鞋也脏了、湿了,这才有了版面上压题的那张照片。
当天回家已经六点多,匆匆吃完晚饭就开始写稿,完稿时已经十点左右。可我总还担心高质量的图片不够多,便干脆决定第二天早上去补拍一些镜头。为此,我又在网上翻看了大量类似题材的新闻照,对次日要拍的画面主题、构图、拍摄角度都提前进行了构思……
11月2日中午,新新鲜鲜的“老赵故事”送进了我们的“中央厨房”(照排室),排版人员、版式美编人员分工合作、精雕细琢,再次忙碌至晚上九点多。显然,两个日夜的辛苦获得了丰厚回报——因为读者与我都品尝到了这个“幸福味道”。(记者姜景芳)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