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红色七月,见证先锋的力量

2017-07-12 09:01:4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江婉秋 通讯员 陈磊 叶梦鸥

  记者江婉秋、通讯员陈磊、叶梦鸥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六周年、“七七”事变八十周年……这个七月,是红色的,更是鲜艳的,红色七月,让我们向先锋们学习。

  “第一书记”帮村里摘“软弱落后”帽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为村里的群众办点实事,在村里留下一点值得大家回忆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对组织的信任交一份答卷。”洪坚强朴实的话语让人回味。他是2014年12月到小埠口村当第一书记的,进村的第一个月,洪坚强几乎每天都在村里,一方面通过参加村两委会,了解村里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进门入户搞调研,摸实情,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实话。

  摸索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子

  过去,小埠口村集体经济薄弱,全村192户,人均年收入约6600元。总体来说村小、人少,多数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集体年收入为零。在外党员多、作用发挥不明显,村支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缺少想法,是乡里的软弱落后村,洪坚强驻村摸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第一书记,他自感责任重大,心想着在驻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至少要将村里的软弱落后帽摘掉。经过走访调研后,确立了“规划到村、帮扶到户”的总体工作思路。

  村里老人多、低保户贫困户多,在贫穷面前,洪坚强首先想到的是输血,对村里的困难户进行直接帮扶。经过实地查看和入户调查,对村里的贫困户、老党员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市体育局有关领导对村里的情况也相当重视,组织人力和物资2万余元,对全村70岁以上老人、低保户、困难户进行慰问帮扶。

  除了输血,还要帮村里增强造血功能。洪坚强到村时,小埠口村正在建设乡村旅馆,也有开发乡村旅游的想法,为了摸索开发旅游资源经验,他自掏腰包和村支书、主任到磐安十八涡、武义牛头山、金华尖峰山等旅游景点去参观学习,为村里如何开发旅游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如何增收,村里一直没有好的思路。为了先行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他与村两委商议,决定把乡村旅馆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实现对外承包。乡村旅馆的整体出租,实现了引入外部的思路和资金参与村内旅游开发的设想,同时也初步解决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问题,现在这栋楼涵盖了办公、居家养老、农家乐等多种功能,为村里发展旅游探索出了方向。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提高结对村集体经济,洪坚强与市体育局领导多次协调沟通,并整合了各方资源,为村里筹集到位项目资金29万元。和村里一起完成旅游整体规划后,还邀请市农办领导,一起实地走访村里山林,修建起了峡谷游步道和村前吊桥,小埠口村的富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当这些基础设施建好以后,洪坚强觉得村里还是缺点什么,和村两委商议后觉得可以修建一个村休闲广场,这个想法也得到乡里的大力支持,现在休闲广场已经修建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可以在上面跳广场舞,丰富了村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紧抓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

  经济发展不能放松,基层组织更不能放松。洪坚强驻村后就开始严抓村里的“三会一课”制度,就算工作再忙,每次也必定出席村里每月15日的党日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村里所有党员。他十分坚持驻村住村,在村里一住就是几天,和大伙一起商议村里工作,把党员五星管理和党员联系户制度深化落实,调动党员积极性到村庄建设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出党员的作用,洪坚强与第一书记工作组还策划了一次“在金”党员党日活动,把70多名在金华的党员组织到一起学习政策理论,探讨塔石发展,为共同致力于塔石的进步出谋划策。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小埠口村每月坚持至少一次党员活动,从未落下,党支部带领全村干事创业的热情更为高涨,不少党员表示要回村发展,让自己和村子一同富起来。2016年,小埠口村党支部从“一星级党支部”变为“三星级党支部”。落后怕不怕?不怕!干事难不难?不难!关键要靠党支部的领导,重点是要抓住党员干部这支骨干力量。党建工作做好了,村里其他事情自然不在话下。

  2015年11月4日,塔石乡党委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交流会,每位第一书记都对驻村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第一书记到任以来,各村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余坞里村便民服务中心完成整修、张村签订党员承诺书,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苏坑通村公路拓宽工程顺利完成。在17名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塔石乡旧村换新颜。交流会中,很多第一书记都提出了团队的力量,就像小埠口村第一书记洪坚强说的:“驻村以来,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个人的功劳,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组织支持。我们第一书记工作组很好地发挥了群策群力的作用,也很好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概念。”

  在两年多时间里,小埠口村仿佛变了一个样,路通了,支柱产业有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老百姓有了“精气神”,村干部有了“正能量”。如今在小埠口村,大家为了村里旅游发展想门路、出点子、找项目,全村的党员干部和老百姓在“第一书记”带领下干劲十足,向着脱贫致富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小埠口村任职以来,确实比较辛苦,但是看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的笑容,我觉得值!作为第一书记,今后我要继续带领小埠口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立足村情,摘掉贫困帽子。”洪坚强表示。

  老支书服务群众当先锋

  塔石乡高塘村村口树立着一个畲族牌楼,说起这个牌楼,村民都会举大拇指,这可是乡里做的最为别致、最有韵味的红色阵地。这是在上一届的村支书钟根风手上建起来的,现在已俨然成了塔石乡村旅游的一道红色风景。提起钟根风,在村里、在乡里,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钟根风出生在五十年代,今年60虚岁,从1994年入党,到现在已有23年的党龄。在高塘这个少数民族村,她当了整整五届村支书。在村史廊上,记载着她四次当选为市党代表,两次当选为区党代表等荣誉。而高塘村现在更是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市级文明村等,村子不大,但荣誉满满。

  一个山里人的善良淳朴

  6月的一个雨天,在村民黄顺芝的带路下,钟根风背着一个老人向家里走去。山里的雨已经下了很多天了,那天雨势特别大,作为巡查员的她正巡查着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在路过钟开银家时,隐约听到一阵哭声。凭着直觉,她推门进去一看,发现钟开银和老伴王招弟正在哭,家里到处是水,床上已经打湿,没法住了。这两个老人都8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儿女长期在外打工,老人手机不会用,暂时没联系到子女,两口子急哭了。钟根风二话没说,背起王招弟就往自己家走。直到钟根风帮两位老人擦洗干净,联系上他们的子女,才松了一口气。在记者面前,她有些腼腆,颠覆了一路来勾勒出的多年支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女强人形象。她淡淡地说:“大家都是乡亲啊,是一家人。”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从村民的述说里,得知了很多钟根风义务帮老人打扫卫生、干农活、帮着照顾小孩的事,她对村民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事很小,但足够让人感动。

  一个当仁不让的模范先锋

  高塘村因靠近汤苏线,一直以来,村里的环境整治都是乡里的重点,村子小,要“美”起来的难度却不小。这几年,“三改一拆”强力推进,高塘村路边有不少小锯板厂,与塔石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钟根风知道只有“拆”这一条路可走。但这些小锯板厂是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要说拆谈何容易,有的村民听闻后破口大骂,有的坐在钟根风家里一哭就是半天,还有的扬言“厂在人在”。钟根风苦口婆心,一次次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和村两委一起为村民冥思苦想解决生计难题,有帮着建起了果蔬大棚,有托熟人帮着在外面找了工作。对于威胁的话语,好脾气的钟根风丝毫不畏惧,道理讲不通,就义正言辞讲法律和程序,最终涉及的村民都自觉拆除了锯板厂。拆了以后,怎么整治环境,也是一个难题,四治两化在高塘也小有难度。少数民族勤劳简朴的习惯,家家户户门前都推满捡来的各种柴火。钟根风带头把自家小院整理得干干净净,村里都是老人,她便带着村里的妇女们一家一家打扫卫生,整治乱推乱放。最脏最重的活都是她第一个上,有一次冲洗水沟,她一不小心狠狠地摔到沟里,但在家没休息了几天,就咬咬牙继续带着大家干。她常说:“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钟根风的模范带头,让村民看在眼里,也让自觉配合成了每个人的行动,高塘村的环境实现了大提升。不止于此,现在村口漂亮的高塘村景,石头修砌的花坛,有序的垃圾分类,都是她和村干部经过无数次努力换来的成果。

  一个平凡党员的大山守望

  当称呼她为“钟书记”的时候,她显得很不好意思,让我别这么叫。她指着走过来的年轻人说道:“他才是村书记呢。”现在高塘村党支部书记叫黄伟东,是在这次村支部选举中新当选的。黄伟东向记者介绍,高塘村里绝大多数都是畲族人,全村人口只有169人,而且一半都在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是个典型的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今年换届选举,考虑到村里要尽快发展集体经济,钟根风主动退了下来,支持年轻干部用新思路去发展特色乡村游。现在她还担任着村里的副主任一职,对于位置的变化,钟根风毫无怨言,对她来说当不当干部都是一样的干。村里治危拆违任务特别重,她主动和村支书去农户家里做工作,医保缴费慢了,她和村委一起到户头里去催缴,在她的传帮带下,新的村两委显示出极强的战斗力,各项工作总是早早完成。如今,高塘村在结对单位的支持下又建起了畲乡文化礼堂,如何挖掘畲族文化,做大特色体验游,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是高塘村努力的目标。日复一日,钟根风继续默默地守望着大山,她相信村两委一定能带领村民们走出一番新天地。

  老党员主动请缨助拆违

  傅开棠原是塔石乡苏坑村的老支书,为了让年轻人有历练机会,才主动让贤,他说:“年轻人眼界广思路阔,更能为村里做些大实事。”虽然退了下来,但傅开棠想干事的“心”始终在村上。他说:“是不是干部不要紧,要紧的是我是一名党员,而且是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发挥点余热有什么不好。”前几天,有村民为产权闹起了纠纷,傅开棠跑过去协助村干部一下午就把双方给调解了。当“老娘舅”是他的拿手绝活,经他手上调解的村里琐事不计其数,有时候别的村有难事也会找他,他从不拒绝。

  每当组织有需要,他更是随叫随到。之前,塔石乡正进入决战“治危拆违”的关键时期,苏坑村共有33户D级危房,是全乡“治危拆违”任务数最重的村。苏坑村两委班子上任伊始,就得面对这些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户数多、时间紧,由于对户头情况不够熟悉,任务推进出现了迟缓,“6月底必须完成任务的50%”,让村两委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傅开棠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没等村两委们开口,便主动请缨。多年的村支书经历,让他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十分熟悉。为此,傅开棠和村两委、联村干部每天分析户头到深夜,他还义务担起攻坚组长,一人揽下了难度系数最大的12户危房拆除任务。

  苏坑村有一个危房涉及3户村民,村两委多次上门做工作,但他们仍守着D级危房不肯拆除。傅开棠厚着脸皮多次走访,终于搞清楚原因,原来这个危房早已不再住人,但里面放置的是一口空棺木,户主是88岁老人,担心一拆便会破坏风水。傅开棠因势利导,不但解除了户主的后顾之忧,更破除其迷信思想,让户主在拆危房协议上签字同意。一天后,这涉及三户的危房便实现了拆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逐个击破,“治危拆违”工作自然势如破竹。做群众工作,最主要是要走到群众心坎去,看着村两委班子势头好、干劲足,他感到无比欣慰。截至六月底,苏坑村拆危房任务已完成60%,“治危拆违”工作走到了全乡前列。

  “治危拆违是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的硬仗,更事关老百姓切身安全,对6月底要完成50%的任务数,我们苏坑不能拖乡里后腿。”在党日活动中,他郑重地签下了“8+X党员管理承诺书”,他也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