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人的精神家园

  ——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

2017-07-12 09:01:4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敏霞 通讯员 章启东

  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连续5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几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一个个文化礼堂连点成串汇聚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83座农村文化礼堂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婺州大地上熠熠闪光,成为民有所乐的“乡村客厅”、传承文脉的“乡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弘扬正气的“红色殿堂”,成为美丽婺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婺城农村文化礼堂对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起到了“播种”“育林”的良好作用。绿水青山之间,白墙黑瓦之下,歌舞节庆,扬起了农民欢乐的笑声;仪礼教育,唤醒了农民对道德的向往;乡贤轶事,交织起家园的共同记忆;各式讲堂,扶持起热情的创业梦想……走进婺城各村,你会发现一个个活跃的文化礼堂,犹如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正改变着婺城的社会风气。

  乡村文化新地标

  “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这段滕氏祖先六百余年来留下的祖训,对于琅琊镇杨塘下村村党支部书记滕永才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滕珦是白沙滕氏始祖,他动员乡民治理和维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一直都被传为佳话。自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滕珦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连续十余世皆为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员。而且这些为官的滕氏后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民、爱国和忠义的好品质、好传统。这也正是滕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一代一代后人的言行。

  而今,琅琊镇杨塘下村也在积极打造以滕氏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成为越来越多在外创业村民回乡寻根的寄托。

  婺城文化礼堂不仅“形美”,而且“神聚”。在各村挖掘文化内涵及风格设计中,注重结合各村的村庄历史、村落文脉、产业特色、民俗民风等特色,提炼各村“神韵”。如泽口村通过婺剧文化园突出婺剧文化、黄碧垄村的水稻耕作文化、银坑村的红色教育基地文化、九峰村的移民文化等等,着力寻求本村最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形成每个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设计中采用多种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力求“一村一品”。

  文化礼堂建成后,不仅成为村史传承馆,也成为凝聚乡情、寄托乡思的重要场所。农村文化礼堂已逐渐成为农村的文化新地标。

  传承文化新课堂

  又是一年暑假时,每年暑假,乾西乡幸福村的宣讲员赵锦茂都要给放暑假的孩子们上一堂安全教育课,今年也不例外。

  赵锦茂不仅是宣讲员还是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对于赵锦茂来说,文化礼堂的建成,让他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给村里的小朋友讲国学、讲未成年人保护、给村里人讲法治……而这大部分的活动,赵锦茂都会放在文化礼堂中完成。

  富有地方特色和乡村气息的农家农具、历史遗物、民俗器具等陈列在文化礼堂,成为村庄历史发展见证、文化记忆的根源;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重新走进文化礼堂,让人触摸到乡土的温度,留住历史,望见乡愁。随着一座座文化礼堂从旧祠堂、闲置校舍、老厂房的修缮改建中“蝶变”而出,文化礼堂不再是简单的村民文化娱乐场所,而是传统文化和乡村记忆传承和延续的绝佳载体。

  于是,好文化“种”下去,老百姓乐起来,文化礼堂正用它独特的魅力拨动了乡村文化活力的“脉搏”。

  在“种”文化的同时,婺城区也积极开展“送”文化,真正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农民精神境界。深入挖掘基层文艺人才的草根力量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路子。今年5月,婺城区委宣传部、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浙江省首家农村文化礼堂大学正式成立,首轮培训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行。首轮培训历时一天,参加人员131人,实现了村(管理员)、乡镇(宣传委员)、区(文化礼堂专管员)多层级联合培训和14个乡镇的全域覆盖。新路子的探索大大提升了农村文化自力更生、自我繁衍能力。

  村民精神新家园

  近年来,婺城区在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做好“融合”文章,强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德建设、爱老敬老传承优秀民俗传统文化、假日节点发展礼堂文化经济相结合,深入推进“三大阵地”建设,有效提升农村使用实效。

  婺城区以文化礼堂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老年学习班,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截至目前,全区各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平均20次以上,参与面逾40万人次。与此同时,农村文化礼堂正日益成为农村青年一代婚嫁礼仪活动的首选场所,各农村文化礼堂添置桌椅、碗筷等基本设备,为农村青年提供传统婚嫁宴请服务,2016年全年已有117对新人在文化礼堂举办婚礼。

  立足全区已建83所农村文化礼堂,婺城区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双向选择”“自主结对”等方式,与全区47所中小学校“拉手结对”开展活动,实现“德育走亲”常态化、趣味化、系统化。鼓励各村在文化礼堂设计之初就将中小学德育元素纳入“两堂七廊”建设范畴,通过“励志廊”“家风家训廊”等激励广大青少年以先进人物为榜样,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德育实效性。截至目前,已完成结对“村校”45对,占比95%。

  以特色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近年来,婺城区连珠成串向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推出了蒋堂、琅琊、塔石、沙畈、安地、长山、白龙桥等7条各具特色的“德育精品研学线路”。同时,以文旅结合为切入点,立足已建成的83家农村文化礼堂,大力发展民宿、餐饮、乡村游、土特产加工等,已打造出“文化礼堂经济圈”产业链3条,年接待客流量10万余人次,年产值近6000万,涉及行政村107个,覆盖农村人口43.7%,带动就业2000余人。

  (记者胡敏霞、通讯员章启东)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