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在婺城区委宣传部以及共青团婺城区委员会的对接支持下,来自浙师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走进婺城的各个乡镇以及各村的文化礼堂,开展“双堂双进”高校思政实践活动,并结合“春泥计划”、村中文化礼堂建设出谋划策、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四治两化等内容推进此项活动,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美丽婺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这样的高温天,对于参加实践活动的每一位队员而言都是一种考验。采风、搜集资料、考察水质,在没有空调的教室里给小朋友们上课……一个星期下来,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他们却说,这是青春成长中最好的印记。
“双堂双进”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北山脚下,有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白竹村,全村主要姓氏为诸葛,是诸葛亮后裔聚居最多地之一。村子历史悠久,村中更是不乏能人志士,但目前白竹村尚未建成文化礼堂,村中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为了助力村中文化礼堂的建设,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暑期实践队成员们探寻村落古迹、挖掘村庄历史、走访村中老人,从无到有,将一幅幅具有历史感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入伏以来,气温逐渐升高,骄阳似火,但这也丝毫没有阻挡实践队成员的步伐。到白竹村的第一天,大家就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开会、定计划、修改、重做计划……在不断地完善中,小组成员们最终拟定从6个方面来建设白竹村文化礼堂,其中包括特色廊、民风廊、村史廊、文化廊、成就廊、励志廊。午休过后,大家就按照各自的分工忙活起来。在诸葛永成老人的家中,大家不仅收获了老人家中族谱以及一些历史资料,还收获了一份“惊喜”礼物。在采访结束以后,老人拿出文房四宝,当场写了四幅内容分别为“文化金华”、“魅力白竹”、“诸葛文化”、“财浙传承”的书法作品送给实践队的成员们。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小组成员分别采访了村中的金婚银婚老人、善行义举人士、退伍老兵等典型人物;向村民和村干部收集村庄历史、村容村貌变化、村里的宗谱以及村规民约等资料;穿行在村中的大街小巷拍摄村中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工程以及历史延留的老建筑。
除了帮助建设白竹村文化礼堂,实践队还来到姜衙村文化礼堂,通过扫描姜氏家谱将家谱中的核心部分电子化、采访婺剧老艺人并宣传姜衙历史文化、编写文化礼堂介绍文稿、促进姜衙与其他村的婺剧文化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姜衙文化礼堂建设不断完善。
在乾西乡雅宅村的文化礼堂,来自浙师大小教专业的学生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剪纸课、唱歌、吟诵……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让村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双堂双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受到了传统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实践队有了一个开展活动的好场所。
行走婺江
——见证五水共治成果
见到方泽昊的时候,最吸引记者眼球的是他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这对他而言,也是此次实践活动最好的见证。
方泽昊和其他6位小伙伴是中国计量大学光与电子科技学院大一的学生,此次,为积极响应浙江省“八八战略”建设美丽浙江的号召,践行“五水共治”理念,更深入了解金华婺城地区“五水共治”开展情况,7位小伙伴组成了“溯水者”小分队,由此展开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此次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前期,“溯水者”小分队就本次活动的路线、活动内容等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7月6日,“溯水者”小分队出发了。一行人顺着婺江上游的武义江,一路向东南方向骑行至安地水库,随后的两天,一行人则沿婺江西行进行实地考察。
三天时间,“溯水者”小分队共骑行了有100多公里。顶着大太阳,室外的温度高达三四十度,队员们一个个都晒得黝黑,但他们的热情却一点也不减。三天时间里,他们边考察边完成了金华婺城区境内婺江主要河段与支流边可能对河道产生污染的企业、工厂的信息采集,检测了相应河段的水质。
张汇宇是小分队中的一位成员,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雅畈,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家乡的水很是清澈,自己和小伙伴会经常在水里嬉戏。但自2008年开始,家乡的水变得又脏又臭,在溪水里玩耍、游泳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离开老家很多年了,此次有幸在骑行的时候经过老家,如今的老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溪水也摘掉了“脏、臭”的帽子。这让张汇宇颇感欣慰。
采访过程中,队员们兴奋地和记者分享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路上所见的溪水都是那么干净,远没有想象中污染那么严重”;“沿溪两侧随处可见关于‘五水共治’的宣传标语”;“村民们说,自从开展五水共治以来,水质变得越来越好了。”……凡此种种,让“溯水者”小分队不禁感慨起来,“这些年,婺城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五水共治’工作。”
除了考察婺江、测水质,此次,“溯水者”小分队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问卷调查,普及“五水共治”知识,让更多的婺城人了解“五水共治”,动员更多的婺城人参与到这场行动中来。
支教课堂
——宣传四治两化举措
一边是中国计量大学的学生,沿婺江实地考察“五水共治”成果;另一边,在琅琊镇高田塍村村委会办公楼上,来自浙师大经管中非商学院的“小婺师”支教小分队正在上着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四治两化是什么吗?”在高田塍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不大的会议室,满满当当地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听到老师这么问,坐在底下的学生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听到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开始上起课来,“四治两化指的是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
记者原本以为,类似于这样理论大于娱乐的课总会上得枯燥乏味,可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小婺师”支教小分队的队员在台上讲课,发现他们不光讲些小朋友没有听到过的知识点,还会拓展结合精彩的PPT进行讲解。
从五水共治、四治两化再到生态廊道建设,支教小分队的队员们把知识讲活了,让孩子们也懂得了更多。“我们在给孩子们辅导暑假作业的时候,发现有关于剿灭劣V类水的内容。什么是剿灭劣V类水,孩子们不懂,于是,我们就特地给他们上了一堂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课。”
其实,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支教小分队前期特地去琅琊的各个村里去进行采风,“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村内道路两侧、农户房前屋后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已经消失不见,违章建筑也统一拆除。各村对专项整治腾出的土地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绿化、彩化、美化、洁化工作,实施‘路长制’、‘段长制’网格化的巡查管控机制。如今,走进琅琊镇,随处可见的都是秀美的山水环境。”队员们表示。
“小婺师,不光是老师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做文化的传播者,知识的搬运工。”经管中非商学院辅导员胡伟说。自7月4日开展社会实践以来,“小婺师”支教小分队在充分了解琅琊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各项中心工作进展等基础上,先后到徐村、滕村以及高田塍村开展支教活动,“我们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小小宣传员,去影响家长。”胡伟说,“我们就是流动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搬到所需的村里去。”
休闲广场
——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大家可以过来看一下,现在村里使用的都是分类垃圾桶,你们家里应该也都领到过类似这样的垃圾桶,今天我们和大家详细说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垃圾该进哪种垃圾桶……”7月11日傍晚,东宅村的活动广场上人声鼎沸。
平常的这个时候,村民们都各自开启自己的农闲生活,但这天却有所不同,大家结伴来到广场上,听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暑期实践队的大学生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情况,在暑期实践的第一天,实践队的小组成员们就在东宅村当起了“垃圾清理小卫士”,走街串巷清理垃圾,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对垃圾进行系统分类。随后,小组成员深入走访村民,通过扫描门前二维码了解村民垃圾分类完成情况,以入户寻访的形式了解目前村民们在垃圾分类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在对村上的垃圾分类状况有了大致了解过后,组员们根据东宅村的实际情况,制作了“绿色竹马――垃圾分类走近东宅村”PPT,详细介绍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动东宅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和小朋友们边做游戏边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在活动广场上进行垃圾分类竞赛、到老年活动中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队的小组成员们将垃圾分类知识带进了东宅村的家家户户。
“垃圾分类要从小抓起,只有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每一个村民,特别是小孩子的心里,垃圾分类工作才能长久地做下去。”小组成员说道,“如果只是靠我们这样一对一的宣传,能够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我们希望通过这几天的宣传活动,能够让村民对垃圾分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带动周边的亲朋好友也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大队伍中。”从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到现在可以给村上的老人小孩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暑期实践队的组员们收获颇丰。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