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婺州大地又飘陆羽“茶香”

2018-01-12 09:02:3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开栏语:古婺州府地,文脉延千年。经历工业现代化的涤荡,古婺文化又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走出了一条兼容古今、雅俗共赏、叫好叫座的发展之路。本报特设专栏,聚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分支,从“说历史”、“道传承”、“兴产业”三个维度,力求系统呈现古婺文化的前世今生,为婺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借鉴。

  记者张苑

  “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位于“浙江之心”的古婺金华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9000多年前,上山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垒土制陶。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然而,明清以后,婺州窑火渐熄,婺窑也在历史洪流中如石沉大海。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被雪藏的古婺文化瑰宝经历了怎样的跌宕命运呢?本期,记者带您走进婺窑的前世今生。

  “说历史”

  一艘沉船的发现揭开深埋2700多年的婺窑历史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确认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

  这在中国考古界和陶瓷研究界引发了轰动。但是,陆羽《茶经》中“婺州次”是婺窑唯一见于史料的记载。婺窑历史及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棘手课题。

  在短暂的沉寂之后,金华市有关考古专家及文化界有识之士率先走读婺窑遗址,整理相关资料。贡昌先生在1988年编著出版了《婺州古瓷》一书。

  据贡昌《婺州古瓷》相关论证,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西汉以前,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

  婺城铁店窑亦是婺州窑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铁店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与婺城“母亲河”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全国众多古窑址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22家。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统计,婺城区范围内共有婺州窑古窑址45处,迄今发现的唐代婺州窑古窑址主要分布在雅畈镇,宋、元古窑址数量最多,分布区域广,在琅琊镇、长山乡、沙畈乡、安地镇、汤溪镇境内均有分布,共发现有33处。明-清时期的窑址参差不齐,数量大大减少,仅在白龙桥镇及汤溪镇境内有发现,共4处,并出现馒头窑,采集到的产品多是无釉红胚、无釉灰胚,制作粗糙,以生产缸、坛、夜虎、茶罐、火钵、药罐等为主。其中,白龙桥镇双牌古窑址是婺城区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婺州窑古窑址,创建于清晚期,直到2003年时才停用。

  “道传承”

  十年不走寻常路铸造婺窑“金字塔”型传承格局

  在新安沉船考古发现后的数十年,一个又一个婺窑遗址被发现,成为省、市级文保单位。一批又一批婺窑古瓷被发掘,而后被进各级博物馆束之高阁。那么,传承2700多年的古婺窑火就此燃烧在史话里,离人们远去了吗?

  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十年让婺窑的命运峰回路转。2014年,婺州窑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更成为金华文化的重要代言。婺窑命运的这关键十年,还要从婺州窑省级非遗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说起。

  2003年,从事陶艺工作30年的陈新华受贡昌、徐朝兴及众婺窑收藏家鼓舞,开始婺窑传承之路。他勤于创作,又得名师指点,陆续携婺窑作品参展国际及国内各大专业展览,频频斩获“天工奖”金奖等权威奖项。陈新华的婺窑逐步形成了以灰釉、珠光青釉、跳刀纹、连珠纹等主要特色的个人风格,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作品价值节节攀升。

  然而,与此同时,在位于金华九号码头的婺窑小厂房里,陈新华广纳四方参观客,不论谁看中了自己的婺窑作品,他都将它作为礼物免费赠予。这位艺术家从空中抛下的美味馅饼在金华市民中引起一片哗然,纷纷奔走相告。这无异于一场成功的事件营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金华市民认识了陈新华,知道了婺州窑。

  2006年,陈新华看准了人流密集的古子城,在八咏路的三间店面房里挂出了“陈新华婺州窑”的招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婺窑作品进行展销,明码标价,但不接受议价。看客络绎不绝,爱不释手者常有,销售状况不甚乐观。但是,金华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共识:婺州窑很美,很有金华特色,但很贵,适合作为礼品送给很重要的客人。当年,陈新华的婺窑作品就被金华市政府作为城市礼品携带出国访问,赠予国际友人。

  2007年,时任金华市政协委员的周国良向金华市政协提交了《关于振兴婺州窑的建议》,得到重视。自2007年以来,金华市文广新局先后牵头主办陈新华婺州窑烧造工艺研讨会、婺州窑学术和理论研讨会、第四届青瓷工艺研讨会、婺州窑传承和发展大会,请来故宫博物院、中国陶瓷协会等权威机构的领头专家团参会。金华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婺窑研究热”。《婺窑往事》等书刊层出不穷。断层许久的婺窑重新回归了中国陶瓷艺术圈。

  很快,各色婺窑礼品订单也从四面八方飞进陈新华的工作室。2013年,金华婺州窑陶瓷博物馆作为古子城首批认养项目落地,对外开放,引来众多拜师学艺者。陈新华广收门徒,并启迪徒弟们特色化发展:陈珩专攻婺窑收藏品的创作;邵文礼专攻婺窑日用瓷的研发;吕永明专攻铁店窑乳浊釉工艺的恢复和发展;顾童融合婺窑及篆刻艺术专攻婺窑瓷印;郭童心融合婺窑与软笔书法专攻婺窑书法摆件……

  紧接着,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到传承婺窑文化的队伍中来。“婺窑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了新一批小小传承人。

  “兴产业”

  “多条腿走路”催生婺窑产业百花齐放

  十年成就了婺窑“金字塔”型传承格局,成为婺窑复兴路上的里程碑。近五年,“多条腿走路”的探索则催生出婺窑产业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在婺城区雅畈镇省级文保单位婺州窑汉灶古窑址旁,“婺窑小镇”项目已然起航。陈新华领衔创办中国汉灶婺州窑博物馆,整合名家资源,分设婺州窑文化博物馆、婺州窑烧造技艺体验、名家工作室及文创产品销售区三个板块,探路文化旅游经济。据陈新华介绍,婺州窑博物馆园自2017年5月28日正式开放以来,日平均接待游客量达到300多人,大师作品带动文创产品,截至2017年底,营业额达到了200多万元。

  在古子城金华市婺州窑陶瓷博物馆,陈珩在继开发“圆韵”、“龙凤杯”等经典婺窑系列收藏品后,研发了具有优化水质功能的铁锈釉套杯,由李清照携诗酒登八咏得到灵感,创作了“曲水流觞”及“高山流水”系列,又考虑现代人的外出需求出品了婺窑旅行套杯。他认为,婺窑和其他众窑系一样,本质上都是土和火融合的艺术。陈珩介绍,2017年,他的婺窑系列产品通过线下团购渠道实现销售额近200万元,通过京东、淘宝等线上渠道实现销售额近20万元。近五年的时间,他用大量时间守馆讲解、入校讲学、外出交流,来馆参观者对婺窑的评价由最初的“好土”变成了“好古朴”,他在金职院开设的公选课报名人数也由最初的28人上升到120多人。下一步,他将通过婺州窑球队、婺州窑沙龙等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匹配渠道的拓展,逐步培养婺窑的粉丝群。

  每逢周末,位于胜利北街杨环路的金婺非遗体验中心都会迎来金华大小市民的光顾。在这里,从打麻糍、磨豆浆、做烧饼,到漆画、竹编、剪纸、拓印、古琴、制瓷等,但凡你有兴趣,都能得到相应项目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在忙碌现代生活里轻易地碰撞老文化,获得新技能。正是婺窑非遗传承人吕永明创办了这家非遗体验中心。该体验中心采用非遗项目抱团发展模式,致力于探路体验经济及文创产品经济,目前已融合非遗项目20多个,接待参观及体验人数2万多人次,接待研学等团队100多个,发展长期合作会员单位20多个,产生营业额86万元。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