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民生

巾帼谱芳华 绽放新时代

2018-03-08 08:52:1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胡艳 陈叶琪 范怡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在联合国介绍国际妇女节的网页上,把“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归因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而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广大妇女同胞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相夫教子,她们还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真才实干,有人甚至还扮演着本领域举足轻重的巾帼英雄角色。身为新时代的婺城妇女,她们又在谱写着怎样华而实的精彩人生篇章呢?今天,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来听听婺城姐妹们的真情故事……

  大山深处

  那朵最美的花

  三月的南山,春风里还带着几分料峭寒意,走在山边的小路上,还没有桃李等娇俏春花的身影,俯首可见的是丛丛苔花,或白,或黄,乍看一点都不起眼,可铺满一地的架势,却带着一股勃勃生气,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来临。

  沙畈爱心团的姐妹们就是这一片“苔花”般的存在,她们很平凡,都来自沙畈的各个小山村,没有光鲜的履历,也没有玫瑰花一样娇嫩的脸庞。她们之中很多人都是历经风霜,脸颊眼角爬上了岁月的痕迹,手心全是劳作后留下的老茧。

  谈及成立沙畈爱心姐妹团,创始人虞文花告诉记者这是她和姐妹们在一次聊天时做出的决定,她们说起村里许多留守老人的困境,也倾诉了自己这几年做公益的心情和体会。“不愧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不等我呼吁,大家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老人们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好事。”虞文花说道。从最开始的洗头理发,打扫卫生,到为老人过重阳,并开始春节义演;从周村一支队伍到现如今成立的各村小分队将爱心之花洒满大山;再从“不干正事”的冷嘲热讽到姐妹团美誉扬名乡外,沙畈爱心姐妹团也已经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

  在这一年里,沙畈姐妹爱心团的团员们个个无私奉献,常常舍“小家”为“大家”,共开展公益活动十余次,组织文艺演出15场,在小城镇整治、洁美乡镇创建、五水共治宣传、平安创建等中心工作中也发挥了巾帼作用。记者了解到,爱心公益是姐妹团一直坚持的“初心”,没有资金大家就纷纷自掏腰包,工作忙请不出假,大家就轮流参加活动,从没人计较得失。“做爱心算的是良心帐,不是经济帐。”这是姐妹团成员们内心坚守的信念。

  精神文明宣传是爱心团活动的“主阵地”。姐妹们用动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主动性,她们曾连夜排练了音乐快板《全民助力沙畈美》;为了积极响应禁燃,以文化来渲染春节的气氛,姐妹团又在今年春节期间到赛畈、青草、乌云等村开展义演活动,让山区的百姓过了一个形式丰富的“文化大年”。

  现在,大山里处处都能看到爱心姐妹团的身影。她们是最耐心的讲解员,各项政策宣传中都能听到她们坚定而亲切的话语。她们还是最尽职的建设者,在如火如荼的洁美乡镇创建中,发动妇女姐妹们的巧思、巧手,成为了扮靓家乡的大功臣。

  作为自发性的民间公益组织,沙畈姐妹爱心团的规模还在不断壮大,本着“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服务本土”的原则,去年的年底姐妹团又成立了高儒、银坑等五个分部,旨在最大程度地号召各村的爱心妇女一起参与进来,提高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地位。

  如米苔花,也能渲染出一片春色,这群原本认为只适合围着厨房灶台打转的平凡大山女人,也正以爱为种,用情灌溉,将自己的人生盛放出夺目光彩。(记者 胡艳 通讯员 范怡)

  最佳搭档亦是最好婆媳

  走进位于白龙桥镇大圩村的金华市白龙桥镇增发鞋业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一排排现代化的机械前,整齐地坐着一个个妇女工人,她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上的活,一块块布料在她们的巧手下,不一会儿时间就初显了鞋子的雏形。

  “我们厂的鞋子基本是自己设计的,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们经常外出学习,积极创新。”该厂负责人朱梦琴向记者介绍道,“我们也算是家族企业了,在我们家,我婆婆主要负责厂里生产线上的事情,我公公在义乌负责小商品市场的国外市场,而我和我老公两个人,主要负责国内电商销售这一块,现在我们已经有的了自主的品牌。”平日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朱梦琴和婆婆洪有娟两人半趴在设计桌上,一起看图打板,然后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商量出当下最新的鞋子款式。现如今该厂不仅生产儿童鞋,还有各式各样的成人鞋。在2016年,光光线上总营业额就已近200万元。在去年,朱梦琴还为自家的鞋子注册起了商标。

  下半年生意好的时候,自己厂里的工人们就会忙不过来,这时,他们就会把一部分活分给周边的来料加工点做。“别看我们自己厂里已经有百来号人了,但是一忙起来还真的来不及,所以我们最远的来料加工点在兰溪,现在他们都会自己过来找我们要活干。”

  正月还没过,眼前这个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就已经规划好了今年的发展目标。还在哺乳期的她告诉记者:“我们场地已经扩建好了,今年的计划是线上三家淘宝店和一家天猫旗舰店一起进行销售。接下来,等我的宝宝开始断奶,我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她的这种拼劲,多半受到她的婆婆影响,别看洪有娟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但是干起事情来毫不马虎,也是冲劲满满!

  谈起这个外来的媳妇,洪有娟十分满意,她向记者坦言道:“我们家梦琴真的很能干,帮着我们做起了线上淘宝的生意,为人勤奋好学,遇到不懂的事情都会自己钻研,努力解决,我觉得自己很有福气!”

  “有些事情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才会发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当然,事情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朱梦琴还说道:“婺城是个发展来料加工的好地方,不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来料加工业发达,而且政策好,区妇联工作人员经常会下到我们厂子里面来,实地查看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问题,主动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使得我们大伙很有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记者 胡艳)

  “工匠精神”成就铿锵玫瑰

  白龙桥镇董村是金华远近闻名的“辣椒村”,村民们大多以种植辣椒为生,也有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而这些都得益于村里的两个人——鄢继琼和她的丈夫。

  鄢继琼是四川营山人,她既是农场女主人,也是浙江省人大代表,还是带动董村经济发展的“大功臣”。近二十年前,她南下打工结识了白龙桥镇人薛丽萍。两人结婚后回到金华,2000年开始种起了辣椒和鲜花,但由于鲜花效益不好,两人便把重心放到了辣椒上。2016年,鄢继琼参加了金华市农民创业创意大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了铜奖。“当时我老公还不支持我呢,结果获了奖。”鄢继琼笑着说道。然而她在比赛中不仅收获了荣誉,还因此认识了比赛时的评委、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新华。刘新华是一名辣椒专家,在和鄢继琼交流后,把农科院研究辣椒的种植地选在了薛丽萍的家庭农场。和农科院合作后,农场里的辣椒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因为爱钻肯干,夫妻两人将农场越做越大。以前送货用摩托车,慢慢地换成了三轮摩托、汽车、皮卡车,村里人的态度也从嘲笑转变成了羡慕,还有人上门请鄢继琼夫妇教他们种植辣椒。为人热情又爽利的鄢继琼“达则兼济天下”,二话不说就开始讲解。渐渐地,董村就成为了有名的“辣椒村”。“刚开始种的时候,村里有人就说,两个年轻人不出去打工,干农活多没出息。现在看我们日子过得不错,大家也开始种辣椒了。”记者和鄢继琼从辣椒田里回来时,她还接到了儿子同学爸爸打来咨询种植辣椒的电话。

  然而,两人的种植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提起六年前的那场灾难,鄢继琼仍大发感叹。2012年的冬天,暴雪压垮了农场里150多个毛竹大棚,当时鄢继琼请了十几个人想割掉大棚上的薄膜,减少损失,谁知风雪无情,只半个小时,大棚里的辣椒无一幸免。看着满地狼藉,鄢继琼的内心是绝望的,甚至产生了改行的念头。但是因为需要照顾家中老人等种种原因,经过几番挣扎,两人还是坚持了下去。后来,鄢继琼将所有毛竹大棚都改建成了钢架大棚。

  由于在自身领域的“工匠精神”,以及对村里经济作出的贡献,鄢继琼在去年被推选成为浙江省人大代表。鄢继琼说:“现在都说乡村振兴,我也想出份力。不只是辣椒,村里一些比如文化礼堂、修路之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凡是用得上我的,我都愿意努力配合。”

  (见习记者 陈叶琪)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