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永远是我们的家

2018-07-31 09:04: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吕璐 贾佳 胡艳/摄影 记者 陈俊

  浙江在线记者吕璐、贾佳、胡艳/摄影记者陈俊

  文化之旅

  镜头一:7月23日上午9时,“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和美乡村”活动正式启动,学子们在青山绿水之中感受了一场别具魅力的视听盛宴,精彩的演出赢得场下阵阵掌声,尤其是京剧变脸,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进行的“婺剧前世今生”讲座,更是揭开了婺剧的神秘面纱,来自浙江省婺剧研究院的副院长朱元昊一开口就给学子们带来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婺剧“脱口秀”,掀起阵阵高潮。

  镜头二:在海峡两岸及港澳青年论坛上,来自港澳台三地的学子与大陆优秀青年代表济济一堂,畅谈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的感受和理解。短短几小时的交流,频频碰撞的思想火花,让岩头书香四溢,绽放别样光彩。在晚上进行的沙龙活动中,学子们又拿起了画笔,为岩头旅游、农产品设计起了商标,一笔一划之间,饱含学子们对于岩头这个共同“家”的深情。

  镜头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家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在家谱中最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而天下谱局的工作人员也正是这样做的。在这里,学子们参观了公司展厅,大家还兴致勃勃地翻阅了相关文献并认真观摩族谱的修复工作。

  体验之旅

  镜头一: “欢迎各位港澳台学子来到我们美丽的岩头村!”活动第一天,岩头村村民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路走来,沿途挂满了欢迎的横幅和气球,在入村的小广场上更是有精彩的民俗表演等着各位学子。一时之间,岩头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随后,学子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小游戏正式入住“家+”,体验农家生活。

  镜头二:在岩头村文化礼堂里,港澳台学子们跟着婺城的非遗传承人过足了“文化瘾”,糖人、竹编、活字印刷、剪纸……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后,学子们连连称赞,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一同感受这份快乐。短短的半天时间,学子们受益匪浅,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镜头三:青石板路、马头墙、青砖瓦……这片古色古香的江南古城迎来了港澳台的学子们。八咏路上风雅别致的古玩市场、酒坊巷里平实朴素的老居民区、熙春巷中独具特色的拍照圣地都令学子们赞不绝口,博物馆中的历史故事也让学子收获颇丰。随后在雅畈镇汉灶村婺州窑进行的制作体验也是今天的重头戏,经过几个小时的揉捏,在老师的指导和学子们想象力的完美碰撞之下,一件件独具特色的作品跃然纸上。到了晚饭时间,学子们一展所长,全部拿出自己的私房菜进行了一场“DIY”晚餐。饱餐一顿过后,还有精彩的岩头音乐会让学子们一展歌喉。

  美景之旅

  镜头一:“快来快来,我这边有个任务打卡点!”在下午进行的岩头趣味定向活动中,学子们兵分多路围绕岩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庄寻宝之旅,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尽情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精致之美。经过一整天的活动,到了晚上,还有充满地方特色的美食等着学子,金华酥饼、桂花糕、麻糍……琳琅满目的小吃摆满全场,让学子们挑花了双眼。

  镜头二:身着统一队服,骑上橘黄色的公共自行车,学子们开启了绿色出行的一天。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专业的骑行队伍在前方开道,在岩头的碧水蓝天之中,学子们一路骑行,尽情欣赏眼前的这片美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骑行,大家早已口干舌燥,这时领队的一句“大家一起去西瓜地里摘西瓜吃!”的吆喝瞬间点燃的了大家的热情,摘西瓜、雕西瓜、吃西瓜……学子们个个不亦乐乎。

镜头三:体验过了非遗文化,也感受过了山水岩头,今夜,在即将离金之际,来自港澳台三地的这37名学子乘上了古色古香的画舫,在静谧的夜里,随波飘荡在婺江之上,尽享水韵婺城。“这和我们之前所见的宁静古村落不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从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到充满历史古韵的八咏楼片区,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林志强笑称自己今晚好像乘坐了时光机,穿过婺江这条时空隧道后,看到了更完整的金华,“晚上夜游婺江,除了感受到金华的湖光山色以外,还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了千古奇女子李清照。尽管我和她不在同一时空,但当身临其境时,我依然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这大概就是金华这座奇妙城市所带给我的奇妙感觉吧……”

  张惠茜:

  一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梦

  “我目前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读书,不过,虽然在台湾读书,但我却出生在云南。你知道吗,云南可美了,和金华一样美!”从初来乍到找不到路,到如今脑子里有幅岩头村活地图,十天光阴转瞬即逝,距离学子们背上行囊离开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村庄的日子也越来越近。7月29日上午,在岩头村的一户农户家中,记者见到了一位前来寻根的“小台胞”。这位“小台胞”就是来自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的张惠茜。

  皮肤白净,身材纤长,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笑起来眼睛也能弯成个月牙形状,这就是张惠茜给人的第一印象。张惠茜告诉记者,大概是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自己才三、四岁,刚上了一年幼儿园,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说要带她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就到了台湾。“那时候年纪小,还不记事。到了台湾以后,对故乡的记忆也渐渐模糊,只是觉得内心深处有什么神秘力量,静悄悄却力量无穷地指引着我回家……”父母也想家,于是每隔两年,张惠茜就会趁着暑期假期跟着爸妈回到云南,看看故乡的山水,圆一圆思乡的梦,“我的父母时常跟我提起故乡的往事,还有属于他们的童年记忆,时刻叮嘱我不要忘记!”去了好几趟云南,也学会了几句家乡话,然而张惠茜的内心却被这块神奇大地产生的魅力牢牢占据了。她知道根与血脉不仅仅只根植在故乡,也存在在整个大陆。于是,当知道有“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和美乡村”这个活动之后,张惠茜更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很喜欢金华这片土地。这边的风景很好,带着浓郁的江南韵味。这里的村民很友善,我只是天热吃不下东西,这边的住家妈妈还特别担心她烧的菜是不是不合我胃口,变着法子给我烧。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婺剧、变脸、道情、酥饼、糖人、面塑……”拿着个小相机,张惠茜就像是前来寻宝的小探险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美丽的细节。做起非遗项目来也足够用心,她就像春天的芽,用力汲取着这片土壤里的所有养分,“我特别想立即就能跟我的父母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每次打开社交软件的时候都发现不知道该怎么说。我觉得这些根植在生命里的情愫,是不能随随便便用言语来形容的。我要拿着这些相片回家,给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在台湾的同学们看,再掷地有声地告诉他们我从哪里来!”

  张惠茜直言,以前只想走进江南这片神秘土地,探究文明的源泉,十天过去,竟不知不觉地在这儿有了个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玩过,很多好吃的没有吃过,很多未知的还没有了解,以及金妈妈还在等着自己回家。“现在过来玩很方便的,只要一有空,我都会回来看看。而对于大陆的情感,就是‘无论我未来身在何处,但根就在这儿’……”张惠茜如是说。

尽管口音会有变化,习惯也会稍有不同,但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东西总是无法割舍。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张惠茜”,他们将会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根与血脉,而“团圆”就是我们期待明天的意义所在。

  住家阿姨郑淑媛:

  我永远是孩子们的郑妈妈

  “郑妈妈特别好,每天都变着法儿地给我们烧东西吃,真的特别感动!记得刚到岩头的那一天,我随口提了句喜欢吃玉米,第二天,我的碗里就奇迹般地出现了玉米馅儿的饺子。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郑妈妈熬夜包的饺子。”“我们晚上喜欢串门玩儿,玩嗨了经常忘了时间,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不管多晚,郑妈妈都给我们留灯。大晚上的看到家里亮着灯,就感到特别特别的温暖,像家里的妈妈等着我们回家似的。”……昨天上午,记者在岩头村见到了这位学子们时常提起的“郑妈妈”。只见她穿着朴素,粉黛未施,一刻不停地在厨房忙碌着,她是在为她的“孩子们”准备最后一顿午餐。

  这位“郑妈妈”名叫郑淑媛,45岁,安地镇岩头村人。在这次的“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和美乡村”活动中,除了热情好客的村民外,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其中四位学子的住家阿姨。“想想不喜欢吃香菇,姝棋又特别喜欢吃香菇。”“小丁每天早上都要吃水煮蛋和牛奶。”“想想特别喜欢吃玉米和茶叶蛋。”……哪个爱吃辣哪个不爱吃辣,哪个爱吃洋葱哪个又不爱吃洋葱,谈到自己家里的那几个孩子的口味儿,文静内敛的郑淑媛瞬间有了说不完的话,“孩子们到我家的第一天,我就问了他们喜欢吃啥不喜欢吃啥。像香菇洋葱香菜等有特殊味道的东西,还有葱姜蒜的忌口,包括口味咸甜,我都尽可能了解清楚些。既然来了,就是自家的孩子。”

  郑淑媛是这么说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孩子们吃得习惯,她二话不说包了鲜肉、玉米、香菇、芹菜四种馅儿的饺子,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孩子们出去玩晚回家,她也就静静地在家里等着,开着盏灯,知道孩子不会找不着回家的路,但也时刻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天太黑而磕着碰着。淑娟刚到这儿的时候胃不舒服,她听到后立马变着法子地做粥给他们喝。想想早饭没吃多少她也看在眼里,不到10点就做好了午饭怕她饿着。小丁叫了朋友来玩,她也跟妈妈似的好生招待,切好了果盘做好了夜宵等孩子们玩完下来吃……这日子过得虽然平淡朴实,却也十分温暖。

“起初我只想着家里不够热闹,就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看到孩子们过来,渐渐熟悉,到后面一口一句的郑妈妈,一声声的,都叫进了我的心里。”十天光阴转瞬即逝,这些孩子们也即将要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这里。回想起这十几天来孩子们的笑颜,郑淑媛的眼角也不禁湿润了,“没想到十天时间过得那么快,而我呢也从等他们来,变成了等他们回来。希望孩子们可以多回家看看,郑妈妈永远都在,这灯也会永远亮着。”

  吴海晴: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我自己本身比较喜欢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看了这次活动的简介之后我觉得挺符合自己心里的期待的,因为之前都是在大城市里比较多,很想感受一下这种江南古村的韵味。”来自澳门的吴海晴说道。十天的旅途即将告一段落,对于港澳台的学子们来说,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江南水乡之中慢下来体验生活,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虽然今年刚上大一,但是吴海晴却已经是一名资深的“游学者”,刚上初二时,她就开始参加各类交流学习活动,福建、北京、湖北、湖南……在很多省市都留下了她探访的脚步,“现在有很多政策都在不断加速澳门和大陆的交流,所以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吴海晴表示,也正是频繁的交流活动让她爱上了这片土地,也见证了大陆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高铁、小黄车、电子支付……在大陆的很多城市,大家已经习惯电子化的生活方式,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已经足够,“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我也都习惯了出门就带个手机,每次回澳门反而丢三落四的,老是带个手机没带钱包就出门了!”吴海晴打趣地说道。

  与很多学子一样,吴海晴也是第一次来岩头,对这片陌生的土地有着无限的憧憬,也有未知的忐忑,“过来之前我想着既然是一个村,可能条件也不会很好,但是到这边却发现真的是颠覆了我的想象。”说着说着,她立马摇身一变,投入了小导游的角色。“这边是灵岩书院,里面装饰非常古朴,走进去就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那边是廊桥,走在上面头顶是蓝天白云,脚下是清流急湍,就像在画里一样;还有这边的这个雕像,一个老爷爷在下棋,非常有意思,希望有机会还能听当地人来说说关于他的故事……”短短几天时间,吴海晴俨然已经成为了岩头的一位小村民,自豪地向别人介绍着自己的家乡。

  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吴海晴在这里生活却完全没有陌生感,“澳门其实地方是很小的,所以我们走在路上都会经常碰到熟人,人情味儿很浓,这里也是这样。”说起在岩头村的生活,吴海晴回忆道,在这边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大家碰面也都会聊聊天,“完全没有距离感,感觉大家就是在同一个大家庭里面的”。

“每次参加交流学习活动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今后只要有机会,我还想去更多的地方!”对于吴海晴来说,交流学习的过程不仅让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从当初一个排斥外出交流的内向小女生成长为与人交流好不怯场的“小小领导”,也让她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祖国大地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用图片和文字记录自己的旅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美丽的土地。

  离别时刻

  记录感动瞬间

  一声声不忍说出口的再见,一个个久久不肯放手的拥抱……今早岩头的风是微凉的,树是沉睡的,日出也好像比往常来得更慢一些,一切事物仿佛放慢了脚步,都不想让分离的时刻就这样到来。

  凌晨4点,学子施宜均和她的小伙伴李倢瑜为了赶车早早地在房间里收拾行李,而同样忙碌的,还有她们家+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们路上不饿着,胡卫平夫妇一晚上没睡,给他们准备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还煮了自家的土鸡蛋让她们带上。车子虽然就在门口,但是胡卫平还是一路帮着提箱子送到了车前,才转身离开,然后继续回家准备另外几位学子的早点。

  村民余凤球家里的许柏炀和许咏豪两位台湾兄弟是早上8点的车,出门前,余凤球一直在帮助这两位粗心的大男孩儿收拾东西。“一想到吃不到阿姨烧的可口饭菜了,心里就莫名难过了起来……”许咏豪是个不善言辞的腼腆台湾男生,在分离的最后一刻,本想用诙谐的玩笑来缓和离别的气氛,可是话说到一半,他就哽咽住了,他继续说道:“余阿姨的儿子和女儿已经和我们都成为好朋友了,这几天他们一家人都很照顾我们。”见状,余凤球心疼得抱住了他,轻声安慰道:“男孩子不哭,赶紧吃吧,早饭冷了就不好吃了,大家也都还等着你们呢!”

  “对了,蔡智勇的纪念册要怎么给他?”余阿姨对于提前赶车走没能拿到纪念册的另一学子,也还心心念念想着怎么把属于他的美好回忆送到他手上。“您就放心吧,我们会带给他的。”听到这里,余凤球转头看行李,“你们再看一下,千万别落下什么东西。”“没事儿,留下来也就当是礼物了,我们这次过来着急也没带东西可以送给您,下次我回来看您,一定带上我家那边的特产!”

  “从一开始的客人,到现如今的家人,我已经把他们都当作我的孩子了。”送走了接二连三离开的学子,独自留在家里的何碧琴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不舍之情,拿起了昨天刚拍的合照边看边流泪,“我现在一想到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都要看不见了,真的很难受,他们太招人喜欢了,这些天都说是我们在照顾他们,其实他们也很懂事,带给我们很多快乐,我真的好舍不得啊……”

  “叔叔阿姨,别送了,我们到了给你发微信,你们就放心吧!”学子林志强在上车前的一瞬,一把抱住了他的“高妈妈”高金月,千言万语,都汇聚到了这个拥抱中。许久,他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说道:“阿姨,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

  “感谢各位领导和村镇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每天跟随拍摄,给我们记录下那么多珍贵的回忆片段。”“相见是缘,相聚是福,以后大家来香港一定要找我玩!”“我是许子涵的爸爸,我已经接到孩子们了,感谢各位这些天来的悉心照顾,我坚信此次活动可使两岸三地青年对文化的交流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微信群里刷屏的感谢给本次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和美乡村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天十夜,太多的交流成果,太多的泪目瞬间,太多的美好回忆,学子们带着满满的行李、满满的心意、满满的感动踏上了归途,他们也期待着再次“回家”!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