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贾佳、见习记者包恒益
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开始吃起了“乡村旅游”的“螃蟹”;雅畈镇车坞村也奔向了村集体建设的“康庄大道”……这段时间,婺城许多较为落后的小村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什么推着这些软弱后进村跟着先进村一起登上乡村振兴的列车呢?原来,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婺城区按照“政治素养好、治村经验足、党建工作专、致富思路广、责任意识强”的标准,在全区先进村党组织书记中层层筛选,产生了13名优秀治村导师。每名治村导师分别联系1~2个软弱后进村,点对点指导帮扶结对村,建强基层组织。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治村导师,看他们如何让优秀“治村经”在婺城遍地开花……
汪谨慎“村产业发展理念要更清晰”
“我们村的六乱整治即将告一段落,这都多亏了汪书记的倾囊相授!”说话的这人是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的党支部书记汪海清,而他口中的汪书记,正是竹马乡汪山头村的党支部书记汪谨慎。说到这,肯定有人觉得奇怪,山后金村的“六乱整治”工作即将完成,为什么要感谢汪山头的村支书呢?
原来,在琅琊镇山后金村刚启动“六乱整治”时,该村深刻感到摆在面前的难题如同一个缠绕着的毛线团,找不出任何的头绪。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作为山后金村治村导师的汪谨慎“上岗”了。“那时候,我们汪山头村的六乱整治刚结束,完成的还是较为顺利的。”考虑到山后金村的六乱整治才刚开始,汪谨慎根据实地考察、座谈,了解完村里情况以后,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首先村两委要按照统一思想带头拆,再引导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最后又党员包干联系户。”
然而,这并不是汪谨慎第一次为山后金村“支招”。据悉,山后金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缺乏有力的解决措施。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了解后,导师汪谨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发觉了山后金村的发展机遇。“村如其名,山后金真有‘金’!”汪谨慎告诉记者,在摸底走访中,他发现该村背靠金兰湖,多渠湖水穿村而过,十分利于冷水茭白的种植,“冷水茭白是山后金的特色农产品。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山后金的冷水茭白品质很好,但是却不够知名,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品牌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此,治村导师汪谨慎提出了他的“致富经”里的第一条建议:为冷水茭白申请品牌。
除了冷水茭白以外,汪谨慎还发现,山后金村自然环境好,山后金窑还是市级的文保单位。深思熟虑后,他又开出了一计发展“良方”:利用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农旅结合新路线。“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等等建好红色阵地凝聚人心,发动村中党员带头推进环境整治,再利用好自然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和现代农业,一定能带动村集体增收。”有了汪谨慎给出的建议,山后金村也马上行动了起来。山后金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二十多名村民有意向创办民宿,“如果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就不怕我们的品牌卖不出去。”
除了建言献策,汪谨慎还经常带领着汪山头村的村两委成员与村干部前往山后金村,帮助他们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我们村干部们就去了大概有2-3次,过去帮他们打扫卫生什么的,希望能从实际上帮助到山后金村!”
陈秋平“村领导班子要团结”
说起陈秋平,大家可能都不甚了解。但是说起那坐落于婺城区仙源湖畔的安地镇岩头村,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走进岩头村,只见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与山水风景浑然一体,清雅别致;蜿蜒曲折的滨江绿道衬着田园风光,更是别有风味……闲来无事的时候,沿着村子闲逛,还可以看到村民们相聚在一处,唠嗑唠嗑、话话家常,怡然自得。然而早在几年前,这个如诗如画的村庄还是安地镇环境最脏乱差的地方,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走几步就沾上满脚的泥巴。
“我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把环境整治好。”于是,从去年开始,岩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秋平就开始发动全村上下,开展各项行动,向美而行。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岩头村便发生了蝶变。
那是什么让岩头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度”?同为“治村导师”的陈秋平将自己的“治村宝典”带向了雅畈镇车坞村。车坞村地处桂花飘香风景线,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良好,近几年已经完成了秀美村建设。然而,这么一个资源禀赋良好的村庄,却被列为了软弱后进村,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陈秋平对该村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研,并通过座谈会商、分享交流等形式,终于摸清了村情底数。
原来,在三改一拆行动进行后,车坞村人心涣散,矛盾突出,尤其在土地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陈秋平立足该村实际、结合治村经验,开出了自己的治村“药方”:“我们实地走访里其中的一户农户,了解到他们家的土地纠纷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问题既然发生了,就要想着怎么解决,拿出措施来,还要加以防范,避免让历史‘重演’。”
此外,在帮扶过程中,陈秋平还发现,各类条件都还不错的车坞村被列为软弱后进村,还因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我们岩头村能够在短时间内动起来,全村上下团结一心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刚商讨完的内容,下一步就各自按照分工区落实,村民也很支持配合。”走一路、谈一路,陈秋平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治村宝典”分享了出来,“人心齐、泰山移。村班子首先要团结,做事前要加强沟通,统一意见,规划在前。作为村干部,更要守规矩、肯吃亏,把整个集体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多干事、干实事……”
钱瑞华“开启党群帮扶新模式”
说起钱瑞华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还不曾听说,但说起“茶花书记”、“水书记”大家都早有耳闻。钱瑞华是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任职的40多年里,他呼吁治理长湖,自发牵头并通过村民自筹、部门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120余万元,用于建设辖区水域两岸护坡、植树造绿等内容,并定期清理打捞水岸垃圾还原河道整体景观。在我市开展“五水共治”期间,钱瑞华推进长湖治理,消灭53个排污口,甚至不惜“生命”下湖清理打捞红藻,成为当之无愧的“水书记”。由于水质变好,钱瑞华又广发“英雄帖”呼吁外出创业的种植大户回乡种植茶花,现在的下张家,不仅成为了茶花基地,还以此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资客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村民都纷纷为这位“茶花书记”点赞。
在钱瑞华的带领下,下张村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省党风廉政示范村、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生态村等光荣称号,也因为这些出色的成绩,如今,钱瑞华摇身一变成为了婺城区治村导师联谊会的一员。
“治村导师也谈不上导师,我就是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看看对现在的村庄建设有没有帮助。”钱瑞华亲切地说道,言谈间这位71岁的老人又开始认真处理工作事务。据了解,他现在治理帮扶的村庄是位于浦江中余乡的东湖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一直以来,“村小民寡”的基本村情限制了东湖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钱瑞华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刚进入村庄时,他发现村里组织涣散,人员也很少联动,为此,他带领村支部依托“联邻帮户”制度,开启了党群帮扶模式,要求每个党员至少联络5~6户村民,负责解决和上报这些村名的困难和问题。“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一位60多岁的农户,由于生病口齿不清,而且还腿脚发抖,基本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负责联络的党员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立即将他的情况上报了上来,经过交谈和走访,我们为农户申报了贫困户,不仅如此,党员们还自发行动,联合捐款,给予农户资金补助。”钱瑞华说道。
为了改善东湖村经济薄弱的状况,同时加快“十佳美丽村”建设,钱瑞华耐心为村两委提供建议,给予他们治水排污,环境治理之道,同时他也建议村两委加快拓宽村庄道路,使交通更加便利。“我一定会结合自身经验和村庄实际,积极落实党建责任,帮助东湖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之路。”钱瑞华表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