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寒潮一波接着一波地来,气温持续处于“低迷”状态。气温虽低,但婺城的孩子、家长、老师却做着一件件温暖的事,有的是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有的是为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送帮助,他们的善举给寒冷的冬天注入了爱的温度,温暖人间。
暖心行动,原来可以是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叔叔,您好,我是育才小学的学生。祝您新年快乐,金猪送福。”前不久,一群身穿红色校服的学生走上热闹的市区街头,为忙碌的人们送“福”。“寒冬腊月,我们想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份新年祝福送给每个人。”育才小学学校大队辅导员钱睿兴奋地和记者说道。
一直以来,育才小学坚持“阳光育才”理念,这与环小的暖教育不谋而合。这不,这学期期末,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暖心行动,首届“感动育才十大人物”评选、现场书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一件件暖心行动的举行,让育才的校园里涌动着一股股“暖流”,让育才人的心里深藏着一份份暖意,从而传播起一件件暖心小事。
这不,在今年的1月18日,育才小学就举办了书写春联活动,活动现场,有这样温馨的一幕,一位80岁的老人和外孙女一起写春联,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在村里也经常给邻居写春联,不写春联就没有年味,“这个活动让我们祖孙合作了一把,最重要的是让这项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传统艺术可以传承,爱心同样也可以传承。元旦那几天,金华的气温一度刷新最低值,人们翘首以盼的雪也终于洋洋洒洒地飘下来了。尽管天气寒冷,但育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周文博和曹正泽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却做了一件温暖的事——为市区的环卫工人送姜茶。
“那天早上,我们四点就出门了。出门的时候,天还很黑,气温很低,我们带着帽子、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到了约定地点的时候,环卫工人已经在打扫大街了。”回忆起那天送姜茶的事情,周文博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把先前准备好的姜茶给环卫工人送上,并帮助他们打扫马路。”
凌晨四点的婺城寒气逼人,喝着他们送上的热气腾腾的姜茶,环卫工人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连连道着“谢谢,谢谢。”
“原来,帮助他人真的是一件温暖的事情,不仅可以温暖到他人,自己获得肯定的时候,心里也会暖暖的。”曹正泽一脸骄傲地告诉记者。
其实,像这样的暖心行动,育才人还做过很多。扶老人过马路、拾起人行道上的垃圾……
“温暖教育,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付诸于实践。我们想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点滴小爱终会聚成大爱,温暖婺城的每个角落。”育才小学校长梅佩芳说道。
暖心行动,为远在千里的他们送上急需的物资
“金华环城小学二(6)班的小朋友,谢谢你们的爱心,我们会好好学习,欢迎你们到上地坪小学来!”2018年末,一段来自1200多公里外黔东南的特殊视频,视频中,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大声地说着开头的那段话,表达了他们对环城小学小朋友带给他们的温暖。这段视频,让环城小学二(6)班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欣喜若狂,“我们的爱心他们收到啦!真开心!”
据了解,视频中的这些孩子来自于上地坪小学。上地坪小学位于贵州黎平县龙颜乡上地坪村,位于谷地的一所小学,那里条件十分艰苦,村民收入极其有限。
两所相隔千里的学校怎么会有交集呢?“这还得归功于我们班里的一位家长。”环城小学二(6)班班主任蒋旭霞告诉记者。通过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蒋旭霞第一时间与上地坪小学取得了联系,了解具体情况,询问其具体所需。
入冬以来,气温一直处于“居低不上”。蒋旭霞担心山里的孩子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受冷,便在家长群里征集意见,希望能够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山孩子们送上温暖。
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开展一场义卖活动,让班里的孩子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献爱心。11月底,一场“大型”义卖活动在金华汽车城拉开序幕。孩子们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摆出来了,玩偶、书籍、模型……应有尽有。活动现场,孩子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各显神通,有的竖起招牌,有的吆喝张罗,有的热情上前推销……在孩子们的热情“推销下”,现场的“商品”很快就销售一空了。“这次义卖活动以及家长捐款,我们共筹集了4501元,这些钱,我们将全部用于上地坪小学的体育用品采购和金华福利院的桌椅采购。”
在相关爱心的人士的助力下,爱心款项以及物品经过千里迢迢到达了上地坪小学孩子们的手中。
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两所学校,因为爱,有了交集。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环城小学,一(3)班的孩子们也把爱心传达给了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广西省南丹县山区的孩子们。
2018年的12月,一张由环城小学一(3)班班主任邹莉萍发到家委会群里的照片,引起了群里家长们的强烈反响,“太可怜了,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对呀,脚上还穿着拖鞋。”“邹老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邹莉萍拟定了一份倡议书发到家委会群。一石激起千层浪,倡议书一发,立马引起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太好了,我们马上把家里的旧衣服整理出来。”
为了千里之外从未谋面的孩子们,家长们积极行动,不但找出自家的过冬衣物,还收罗了亲戚家、朋友家的,有些甚至是买了全新的围巾、手套和被子。短短一个星期就手机了满满23袋衣物和22床被子。
12月23日,满载着孩子们爱心物资的车辆向着广西省出发了,“希望我们的爱心物资能够让山区的孩子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邹莉萍说道。
暖心行动,把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带给山区教师
每年的岁末或年初,站前小学校长施益新都要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和浙师大的老师一道跨越千山万水,远赴千里之外,去看望祖国边远地区的校长、老师和孩子们。2019年年初,这场约会如期而至。
1月7日,施益新一行到达了距离重庆三百多公里的黔江区石会镇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四面环山的百年老校。“走进这所学校,在学校的陈列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奖牌,朗诵二等奖、表演唱三等奖……”施益新告诉记者,“看着一块块金灿灿的奖牌,你完全不会觉得这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
“其实,这和该校近年来探索德育教育创新评价之举有关。”施益新说,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是需要不断思考的,是一门需要不断修行的课程。
作为浙师大“校长国培计划”影子工程的受益者——石会镇中心小学校长姚麒麟,他把自己从浙江金华学校学习到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积极创新,大力发展德育教育。在姚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养正银行储蓄卡”,这引起了施益新的关注,细细询问,原来,这本“养正银行储蓄卡”是该校“养正教育”实施的具体体现。“我们把学生所做的好事、正确的事在‘养正银行’里以积分的形式存起来,学生没有按小学行为规范要求做事,违反学校纪律,要在‘养正银行’中支取。”姚麒麟介绍道。
“呦,这和我从美国带回来的‘一串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施益新笑着说道,“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嘴巴的说教上,教育需要有激励的手段、具体的方法。你这项举措也很有新意,这项创新性地举措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
和石会镇中心小学比起来,黎水镇竹园小学就显得有些“落后”。这是一所村小,四个班、六个老师、五十几个学生,一二年级包班教学。“听学校的老师介绍,这所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六个老师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上,对于德育教育的创新就少了。”施益新告诉记者,“提起偏远的山区学校,贫穷、落后或许是大部分人的固有印象。然而,这次踏上重庆回访之路,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说起偏远山区学校的变化,施益新的眼里散发着惊喜。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在走访的几个学校里,他们看到了标准的塑胶跑道、齐全的电脑多媒体设备、还有“每日一餐”的食堂管理体系……“从硬件设施上来说,浙江和偏远山区学校的教育差距在缩小,但是他们最缺的就是教育理念。”
为此,施益新此次一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回访,更重要的是带去自己多年经验所得的办学理念。说起施益新,在教育界可是出了名的“金点子”,有想法、有魄力,在他的带领下,站前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
“此次回访时间短,行程紧张,能够传授的经验也有限。不过,现在手机、电脑这么方便,以后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咨询我,我们学校老师的优秀课件、教学案例等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临走时,施益新还不忘“叮嘱”竹园小学校长。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