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七旬老党员王权贵不忘初心 带头签约助力西郊征迁

2019-06-11 08:56:5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我也没想过自己会是最早完成新村老村重复签约的第一户。”初见王权贵,是在他家的老屋。这栋经过三十几个年头岁月洗礼的老房子,内墙依旧白亮,楼梯走廊干净整洁,屋内的大小物件也被一丝不苟地收拾得整整齐齐,每一处都能看出屋主人的用心打理。老村一栋,新村一栋,两栋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夫妇俩从老火车站装卸的一吨吨货物里挣来,用垦荒种植的一蔬一菜换来,从勤俭持家的一针一线里省下来,凝聚了几十年的汗水,倾注了大半生的感情。而当西郊征迁的号角响起,即便是如此“宝贝”的房子,夫妇俩依然二话不说,当即决定带头签约。王权贵说:“我是党员,自然应该带头签约,决不能给征迁工作拖后腿。”

  一份签约书,演绎党员的担当与责任

  “誓师大会那天,我爸早上8点就早早地到了市委党校,原以为傍晚就会到家,结果愣是到了晚上8点还没回来,他没有手机,联系不上,一家人都慌了神。”说起西郊征迁誓师大会当天发生的小插曲,王权贵的女儿直说自己的父亲是个“老小孩”。原来,誓师大会当天,在许多村民还在犹豫的时候,一早就打定主意签约的王权贵时刻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签,要怎样签的问题。由于时间紧,许多评估工作未曾做好,工作人员告诉王权贵还需要再等一等。从白天到黑夜,从早8点到晚8点,王老爷子仿佛将签约支持征迁这件事当成了一项使命,而他女儿口中的“执拗”正是他作为一个党员的担当与支持。

  而就在几天前,王权贵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在妻子、儿女的陪伴与见证下,这位77岁的老党员在征迁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西郊征迁过程中新村老村重复签约的第一户。据王权贵家人介绍,完成签约后,放下一桩心事的王老爷子整个人都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刚知道房子要征迁的时候,心里挺不好受。”一砖一瓦造起来的两栋房是王权贵辛苦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对他而言远不止房产那么简单,更是包含着一家子劳动的苦累,收获的满足,生活的点滴……如此种种都使他心中十分不舍。接连几天,王权贵都失眠了,反复的思考中,他的思绪从几十年前河盘桥的繁荣兴盛飘到了西郊未来的变化发展,从自己在老火车站当装卸工人时被推荐入党的经历想到了自己如今身为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王权贵逐渐克服了心中的不舍,决定率先签约,支持征迁。

  一份荣耀与自豪,彰显无穷的力量

  时至今日,王权贵依旧能清楚地回忆起在老金华铁路做装卸工人的岁月,那段时光饱含着劳动的辛酸与汗水,也承载着独属于王权贵的荣耀与自豪。那时候,老金华铁路装卸工的团队里有一个人见人夸的“王权贵小组”,而王权贵也因为工作的努力负责,在大队的推荐下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以前在铁路上当装卸工人特别辛苦,一个人一次要扛上200斤的肥料,8个人在40分钟里要卸掉50吨重的煤。”王权贵的妻子揉着丈夫的背脊,透过薄薄的衬衫,可以清楚看到王权贵在当年装卸工生涯中被压到侧弯的脊柱。

  在当时的铁路装卸工队伍里,小组组长有着不小的权威,许多都扮演着发号施令的角色,干起活来能比普通小组组员省力很多。可王权贵从不这样,在他看来,小组组长只有“身先士卒”,带头干重活、累活,才能激发起整个小组的干劲。“我读的书不多,说话也不漂亮,能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吃苦,然后让大家过上好些的日子”,王权贵的话里透露着朴素的智慧。每当满载货物的火车停驻在金华老火车站,总会有一个身材瘦小却干劲满满的装卸工带着组员们争先恐后地围拢上来,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地干完活后,又聚在一起分享拿补贴买的点心。就这样,“王权贵小组”凭借吃苦肯干在装卸工队伍里出了名。

  由于“王权贵小组”的装卸工作做得很好,大队里的领导找上了王权贵,在表扬了他的工作能力后,要推荐他入党。“其实哪怕不能入党,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王权贵表示,入党后,在党员身份带给他的荣誉之外,他同样感受到了作为党员的责任。于是,除了“三班倒”的铁路装卸工作,休息的时候,王权贵还任劳任怨地担任起了大队的粮食保管员。

  一句支持的话语,吐露心中的希冀与愿景

  “我们家虽然底子薄,但凭借踏实肯干,收入一直都很不错。”做铁路装卸工每月有10元补贴,加上一年春季、夏季、年关三次大队发的工资,王权贵一家每年的收入在附近一带都算是佼佼者。哪怕是在离开铁路装卸岗位后,50多岁的王权贵和妻子两人,依然能在80年代凭借出色的种菜手艺,年收入达到3至4万元。

  一家只有微薄的5分田,又如何通过种地挣到钱呢?王权贵和妻子摊开双手,露出十指厚实凸出的指甲。“我们菜园里的杂草都是用手一根根拔掉,菜地需要每天这么用心打理,长出来的蔬菜才能又多又好。”王权贵家种的菜向来远近闻名,不怎么用药,还没有什么虫眼。“那是他时不时去菜地浇水,长出来的菜才能这样。”王权贵的妻子很自豪地补充道。

  因为自家的地少,夫妻俩不仅向一些不种地的人家借地来种,还将自家周围废弃的荒地开垦出来。在王权贵的老屋边上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原先就是一块堆满石头和垃圾的荒地,王权贵夫妇笑呵呵地以“愚公移山”来形容当初搬走一块块碎石、垃圾的过程。经过两人的清理、平整、开垦、种植,这块十多年前的废弃荒地已经在王权贵夫妇勤劳的双手下变成了肥沃的良田。齐整的菜畦、便利的水井、碧油油的黄瓜垂在藤蔓上,边上还有鲜嫩的豆角、丰收的玉米,以及一小片刚刚冒头的小苗,处处都迸发着无穷的生机。

  几十年来,王权贵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火车站装卸货物,在田地里辛勤耕耘,努力造起了两栋让自己满意,供家人安居的房子;如今,在西郊征迁的号角下,他不忘初心,牢记党员身份,带着对西郊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坚定地支持征迁,带头签约。“我是党员,应该自觉起到带头作用,决不拖征迁后腿,影响西郊未来发展。”王权贵的话语朴素平淡却掷地有声。

  本报记者文/摄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