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传承大国匠心 放飞时代梦想

2020-12-17 09:35:0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日前,新一批“全国劳模”接受表彰,劳动的力量驱动着中国在经历疫情磨难后迅速走上复工复产的快车道,打赢脱贫攻坚的翻身仗。一颗传承五千年的中国匠心在新时代发展的蓝图上编织出熠熠生辉的华彩篇章。在位于浙江之心的婺城,“双城”战略伴随五朵金茶花的灿然绽放,循序落地成景,一批又一批怀揣着“匠心”的劳动者,拼搏实干,精益求精,在实现新时代梦想的道路上,也谱写下自己的卓越人生。

  一颗匠心育人才

  怀揣一颗匠心,守着三尺讲台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农村学校到市区学校,从普通学校到百年名校,从一线教师到学校校长,从智力教育的践行者到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专家,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年逾花甲的徐锦生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事业的探索和变化。

  “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尝到过苦涩,经历过磨难……”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就像一名工匠,一辈子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尽力做到最好。在坚持抓教育教学和学校建设管理的同时,他一直走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

  他是农民的儿子,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1972年高中毕业后跟着村里的劳动力一道下地干活,上山修水库。一年后,恰逢村小招收民办教师,徐锦生应聘从教。

  徐锦生一周上25节课,承担小学语文、数学,初中数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他夜以继日恶补文化知识,边学边教。他拿着微薄的薪水,肩负着沉重的学习和教学任务,每天还要早起帮着食堂师傅挑井水。他的坚持和努力曾让很多人费解。但他相信,“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时代终究会到来”。

  1980年9月,徐锦生考入了衢州师范学校。两年后毕业,他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这段求学经历,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徐锦生说。

  那个年代,教育领域百废待兴,师资力量紧缺,各师范类院校大量扩招,甚至出现“春季班”这样的地方政府与师范院校合作培养模式。为缓解师资紧缺压力,节约教师教育财务支出,当时普遍采用“普师”培养方向,即培养一名教师可以任教全部课程的能力。同时,国民文化水平陷入低谷,“文盲”并不在少数。作为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事业拓荒者群体中的一员,徐锦生积极践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手抓”的教育指导意见,同时积极参加“扫盲队”,为周边百姓开夜学,教识字。

  为保证新生代教师队伍能够顺利执教,从地区、县到学校,教育部门分层安排了教研队伍,地区教研员负责把握《教学大纲》,县级教研员每人一册负责研究教材教案,每个学校安排学科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围绕教材频繁开展教案及授课培训是一种常态。

  物质基础带动上层建筑。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师范院校“普师”培养向分科教师转变,学制也由原来的两年增加至三年或四年。

  伴随师资队伍的流动,教育资源出现竞争,从农村到市区,从普通学校到名校,老师和学生都在频繁“择校”。与此同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这些过度偏重知识教育的现象渐渐凸显,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议论。

  对此,教育界开始倡导“三维”教育,即在“双基”之上强调“三观”教育和引导。徐锦生开始在金师附小任职。在校内,他全面开展“非智力因素教育”。退休后,徐锦生出任金华荣光国际学校校长。经过多年经营,金华荣光国际学校也成为婺城区民办教育的后起之秀。

  从1989年开始,持续三十多年,徐锦生专注研究“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让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一个课题组就是一个培训班”的科研理念,提出“兴趣的激发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培养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以及“班际之间、校际之间平均分差5分不批评”等独创性观点。

  匠心耕耘,硕果累累。目前,徐锦生著有个人专著《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主编《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10多部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5次。个人享受国务院津贴,还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千名骨干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省实验学校明星校长、浙江好人、浙江省2010年度教育新闻人物等殊荣。

  (记者张苑)

  一颗匠心兴产业

  21岁参加工作后,便一头扎进养殖业。从传统养殖业到生态循环绿色畜牧业,陈立平怀揣一颗匠心,在环保养猪道路上潜心摸索,辗转20余年,终于打造出一个生态循环示范样板场——美保龙种猪育种基地。其生态循环、绿色种养的做法,更是引来了国内近千批次的考察团前来参观取经。

  “环保是猪场生存之本”,这是陈立平一直坚信的企业发展理念。2010年,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陈立平并没有急着建设,而是沉下心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去各地优秀的企业学习环保经验。“只要是环保要求高的养猪省份,我们都考察了一遍,除了浙江省内,广东、上海、福建各大猪场都看了,但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参考方案。”陈立平说,美保龙要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场,而是希望以工业生产的模式来发展畜牧业。

  确定目标不难,实现跨越却需要勇气和智慧。在仔细研究了我省优先发展种业的政策导向后,陈立平决定从美国顶级原种猪场引进优质原种猪,这样既能实现“少养猪,多产肉,污染少,效益高”的目标,也利于引种猪场增产增收,又符合绿色畜牧业发展理念。

  在美保龙种猪育种基地,仅种猪存栏就有2000头,每年还有几万头生猪出栏。如此体量的规模化养殖,污染物去哪儿了?美保龙是如何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利用的?陈立平的回答是:生态农业,循环利用。

  在靠近养殖区的地方,有数十个深达五六米的污水池,可以容纳6000立方米的污水。这套设施就是美保龙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中心,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农业结合工业处理工艺对所有排泄物进行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公司还引进配套的各类先进养殖设备。在中央监控室通过实时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种猪品种、繁育配种、日常管控等情况。陈立平告诉记者,目前基地采用了智能化环境控制及空气净化、自动供料、自动饮水、自动恒温空调、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育种管理软件等最先进的设施设备,猪群就像生活在别墅里,健康活泼,不仅少生病,长得快,而且减少了人工,投入产出比较高,养殖效益比较明显。

  猪舍通过碗式饮水器,可以减少水浪费50%;通过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让猪舍常年恒温,夏天也能做到不冲水;通过干清粪处理工艺和雨污分流系统,猪舍冲水量可以减少80%……这一切,不仅有效实现了养殖污染减量的目标,而且更有利于猪群健康生长,促进生态效益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美保龙先进的国际同步育种技术,培育出国内最优秀的大体型种猪,帮助华东地区许多规模猪场引种后,在养殖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升猪场产肉量,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优秀种源的培育和推广,美保龙实现了另一种形式上的产业带动。

  近年来,陈立平积极推进养猪业转型升级,在抓好养殖生态建设的同时,陈立平还先后共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6个,市级项目6个,区级项目6个,参与编写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系列丛书1本,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记者徐美琴)

  一颗匠心传婺窑

  16岁到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的古方陶瓷厂当学徒,励精图治,辗转数十载,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烧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秉持着一颗虔诚的匠心,陈新华终于得以搭乘时代东风,迎来了婺窑复兴的春天,收获了他艺术人生的丰硕成果。

  入职金华古方陶瓷厂后,跟着师父钻研婺窑制作技艺,后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进修雕塑系,后从工艺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毕业,“双轨并进”逐步由区、市、省级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最终以从传统工匠圈里走来的人民艺术家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泱泱大中华,窑系林立。只宋代就有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像婺窑一样的民间窑口不计其数。滥觞于原始社会,中国烧瓷技艺繁复。从采泥炼釉到成瓷出窑,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只施釉与点彩先后就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之分。每一件瓷器的发色成型都是胎与釉在窑火考验下博弈的结果。窑变过程中涉及熔点、力学、氧化、收缩膨胀比例等、原理十分复杂。九州大地分分合合,历朝历代起起落落,社会审美由简入繁,又由繁化简,峰回路转九曲十八弯,由此影响各地区陶瓷艺术百花齐放又交相呼应。各大窑口鲜有独特的单项工艺,却有其独特的艺术体系。

  参加业界权威大展,不断捧回大奖,在大众媒体亮相,大师品牌知名度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天球瓶、草木灰釉、跳刀纹、点褐彩、宝香花……从器型、釉色到纹饰,在随之而来的文化评论中,系列特色标签与“陈新华”这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婺窑广播婺州大地,千窑千色,陈新华的婺窑也曾遭遇质疑。就连陈新华本人对这些工艺标签也不置可否。他说:“文化是动态的、前进的,是否一脉相传不能单看工艺。三国以后婺窑才出现化妆土工艺,那么三国以后的婺窑就不是婺窑了吗?我们传承婺窑,不是简单地传承工艺,而是传承其作为民间古窑古朴的风格,传承它巧妙的创新,传承扎根在婺文化里生活化的审美。”

  于是,陈新华倔强地一头扎进去,以藏养藏,不断收入各窑口各时期的婺窑古瓷,钻研其制作工艺,一遍遍地尝试恢复而后创新改良,成为婺窑圈的领军人物。“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必须坚持个性。但个性不是单一的某个特点,而是博采众长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能常变常新的系列作品。”陈新华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中国千万年的古瓷文化,到细致琢磨的制瓷工艺,从技艺的打磨,到艺术观的领悟,从文化传承到梯队建设,陈新华深耕婺窑近半个世纪,以一颗匠心燃起了婺窑复兴的熊熊火焰,生生不息。

  (记者张苑)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