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花满婺城”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0-12-18 09:31:3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翁哲宁 范卓峥 张晓君

  记者马晓芬、翁哲宁、范卓峥、张晓君

  近年来,婺城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花满婺城”建设要求,通过各方力量全力攻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效能管理,多措并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幅水清地绿天蓝的和美乡村画卷已然铺陈在婺城大地。

  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

  推动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治理

  隆冬时节,在婺城区长山乡长山二村,白墙黛瓦尽显古韵,大街小巷处处秀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角角落落分外整洁,让人赏心悦目。“这一切得益于近几年开展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村党支部书记金丽娟高兴地告诉记者,“眼下,这项工作又给村民们带来了大喜事。经过高标准技改后,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产生的有机肥,成为土地最好的养料,大家的获得感成色更足了。”

  金丽娟所说的大喜事,正是婺城区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新探索——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建设项目,即长山乡多村联建阳光堆肥房高标准技改项目。今年10月,婺城区组织对长山乡多村联建阳光堆肥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采用自动化预处理、自动化多点位下料进仓、自动化温湿度探测显示、自动化废气收集处理等工艺技术,建设全省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动化快速好氧堆肥处理中心,成为南山漫道上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亮点。

  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项目建成运行,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一方面,项目致力探索深度处理技术,采用浙江大学环境生态研究所研发的好氧堆肥仓强化生物发酵专利技术,通过撕碎、压榨、沥水、增氧、抽湿和辅助升温等措施,加速易腐垃圾的好氧堆肥,提升了处理效能。另一方面,易腐垃圾充分发酵腐熟后,快速形成粒径均匀、有机质较高、总养分含量丰富的有机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据了解,长山乡多村联建阳光堆肥房首建于2015年。经过多年使用,出现了进料品质无法控制、堆体通风效果不理想、堆体温度无法控制、物料成肥时间长等弊端。“鉴于此,产生的肥料品质无法保证,村民们就连苗木地都不屑使用。”长山乡副乡长杨国庆说,以后自动化处理中心产生的有机肥,可就是村民眼中的“香饽饽”了。

  通过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项目,易腐生活垃圾发酵周期从180天左右缩至20天以内,堆肥房日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3吨,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下一步,随着项目成效日益突显,长山乡计划向全乡11个行政村覆盖,提升全乡垃圾治理水平,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治理赋能。(记者马晓芬)

  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

  厨余垃圾变形记推动婺城“垃圾革命”

  日前,记者来到了婺城区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在空旷的田野里,一栋钢结构的厂房静静矗立,一辆辆厨余垃圾清运车有序驶入厂房,进入车辆称重区,经过地泵称重计量后又驶进上料停车区,将满车斗的厨余垃圾倾卸至落地式车载集料池中。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随后,卸完厨余垃圾的空车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再次进入称重区进行二次称重计量。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朱宇涛介绍,“称重区的地泵和视频监控系统会获取车牌信息并记录车辆进场、出场的重量,计算出该车载入的厨余垃圾量,最终累加测算出每一天进场的厨余垃圾总量。”

  据了解,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是婺城区厨余垃圾定点处理单位,建成于2019年10月。采用机械化生物好氧制肥工艺,对分类收集后的居民生活厨余垃圾进行快速资源化处置,主要服务于婺城区十个街道,包括白龙桥镇、乾西乡、罗店镇等,服务人口约4万人,每天集中处理居民生活厨余垃圾20吨。

  在朱宇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厂房,看到数个大型箱体结构的微生物处理器并排放置、整齐有序。据他介绍,该中心一共引进了10台厨余垃圾处理设备,通过车载式上料预处理系统进行受料和厨余垃圾的二次分拣、破碎及脱水处理,预处理后的厨余垃圾输送进入微生物发酵主机中进行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最终转化成为高营养成分的有机肥原料。

  据悉,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建成至今,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一年时间。年厨余垃圾处理量超过7000吨,累计产出有机肥料超过2000吨,所产出的有机肥料用于周边的花卉苗木种植,深受周边农户喜爱,实现有机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婺城区围绕省、市两级关于垃圾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以“应减尽减、应分尽分、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应用尽用、应纳尽纳”的全品类垃圾治理为目标,不断推进垃圾治理工作。下一步,婺城区将不断完善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维工作,健全厨余垃圾清运体系,持续推动婺城“垃圾革命”。(记者翁哲宁)

  竹马乡下张家村阳光堆肥房技改项目:

  为美丽乡村建设插上“绿色”翅膀

  寒冬腊月里,记者走进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中国茶花之乡。只见楼房院落错落有致,绿植景观匠心独运,街巷道路平坦整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一项造福于村民人居环境改善的项目,正悄然滋养着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着生活品质。

  在下张家村后,一座外表美观、功能齐全的阳光堆肥房醒目地矗立在田野里。“今年11月,区农业农村局对下张家村原有阳光堆肥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堆肥房作为一个可控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实现整个堆肥进程的可控,并衔接后续的长效管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低成本、‘接地气’、科学有效的治理目标。”竹马乡金兰管理处书记李国斌告诉记者,在此推动下,村民们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农村环境卫生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此次升级改造的具体举措是拆除影响出肥的自然通风管,扩大仓门并改用了特定的保温门,从而可以加快发酵进程、减少臭气的无序排放;对堆肥仓底部左中右设干道支座抬高,使用自动、可调控的湿气排出组件,降低物料底部的含水率和仓内产生的水蒸气,提高整体的出肥品质;使用渗滤液回喷措施,改善堆体整体含水率,均衡整体的发酵进程;运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仓内堆体温湿度。

  值得一提的是,婺城区还在竹马乡下张家村试行农户源头分类智慧管理系统,在分类清运车上安装智能设备,清运员定时收集时可完成垃圾称重、桶内垃圾拍照、分类情况评价等数据采集,实时上传至智慧系统平台,自动统计农户分类情况,形成垃圾分类积分,村民可在智能触摸查询一体机上查询自己的分类积分。行政村可结合党员联系户和农户积分兑换等考核机制,切实强化农户源头分类管理,有效提升分类准确性。

  其实早在2014年,竹马乡就作为全市垃圾分类婺城片区的试点乡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建造阳光堆肥房将易腐垃圾变废为宝,成为改良土壤的肥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阳光堆肥房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李国斌介绍,原有阳光堆肥房封闭性做得不够好,夏天温度高的时候蚊虫多、味道重,村民们都避而远之,而且对投入的物料无法进行预处理,导致厨余物料的含水率偏高,施肥效果不理想。为此,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这次升级改造。

  据了解,此次下张家村阳光堆肥房技改项目投入资金10万元,耗时10余天,目前已进入使用阶段。项目运行后,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农村易腐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记者范卓峥)

  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中心:

  打造全省首个全域覆盖的农村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

  近日,在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中心指挥大厅内,中央电子屏上正滚动着全区所有行政村环境长效管理监控的实时情况。一旁的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实时查看各村环境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等详尽信息,对各村环境治理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

  这张监控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天网”,就是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

  “当出现村庄环境脏乱差、污水直排、家禽散养、垃圾焚烧等情况时,第三方机构会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到数字化监管平台手机APP端,各村可登录自己的账户即时查看并做迅速整改。”婺城区乡村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冬根告诉记者。

  据了解,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集OA端和手机APP端多个功能模块为一体,分管部门和各村配备系统权限账号,整改过程全程上传监管云平台,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该系统横向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一村一账号,纵向打通了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村—乡(镇)—区”三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数字化监管格局,致力打造全省首个全域覆盖的农村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

  那么,这张“天网”含金量有多少?婺城区用实践告诉你答案。近年来,婺城区在长效管理上持续发力,积极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域美农村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组合拳,美化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采用第三方机构检查,每月对全区215个行政村环境长效管理情况开展全方位普查,检查要求有问题必有照片,有扣分必有依据,最终问题清单和照片统一上传至数字化监管平台,并通过应用智能大数据核算技术,自动统计各行政村问题整改率。“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我们实现了检查过程‘看得见场景、查得到信息、读得到结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智能化、高效化,全区农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吴冬根介绍。

  目前,全区100%行政村已投入使用数字化监管平台,问题平均整改率从45%提升到89%,实现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建共享、互联互通。(记者张晓君)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