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里说戏

2021-01-08 09:16:3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文 黄诗媛

  记者张苑、 黄诗媛摄

  “王侯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缠绵思。悲欢离合凡间事,尽从婺剧草台知。”婺剧四百年,四季轮回的古婺街巷,代代梨园人在翻新了又斑驳的戏台上,咿咿呀呀,唱尽了天上凡间事,游子家国心,从春风拂面唱到霜华满地,青丝成白发,终是难解人间事。源远流长的婺剧艺术融入了古婺乡俗,走进了生活百态,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认同,成为每一个婺乡人心中丰富且温暖的记忆。

  婺剧话古今

  数百年来,梨园艺人演绎着一段段千古传奇,游离于天上人间,扣动着水乡人的心弦。帝王将相、花鸟虫鱼、八仙过海……自明代起,婺剧即作为金华地方戏,涉猎大量题材,形成原创剧本,容纳六种声腔,逐步发展成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并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被称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四百多年来,婺剧寓教于乐,濡染民风,教化百姓。

  早年,婺剧即出现由安地四顾坪的民间故事改编的《僧尼会》、由西湖传说改编的同名剧目《白蛇传》、取材太平天国时期的史料创作的《梦断婺江》、脱胎于《双阳公主》的《昆仑女》等经典剧目,寓教于乐,教化妇孺。

  千百年间,江南水乡,悠长的雨巷,如丁香一样的姑娘,在绵长的岁月里垂垂老去,儿孙绕膝,在婺剧声声里,一遍遍讲述着那些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戏里戏外的故事……

  婺剧艺术的不断完善,影响了徽戏的发展,后“徽戏进京”,直接催生了京剧。到了民国,金华出现仁人义士借助婺剧戏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婺剧团薪火相传,积极推动婺剧文化复兴,创作出品了《宫锦袍》等精彩剧目,在社会各界的合力下谱写了婺剧传承和发展的新篇章。

  然而,早在婺剧诞生之前,古婺工匠早已在为新生代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着努力的探索。一场场霸王割据,一幕幕悲欢离合,从汉时胡人百戏到宋词元曲,从独人弹唱的道情到戏班人马粉墨出演。一座座古戏台历尽沧桑,板柱爬满斑驳,似是一名须发斑白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婺州先民的造物智慧……

  戏台藏乾坤

  婺城的古戏台通常高居庙堂,如位于金华市区江北马路里90号的金华府城隍庙古戏台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通常,古戏台面积通常不大,背后一块大木板上挂各色幕布,便是舞台背景。戏班乐队就紧挨着背景墙面向观众落座。舞台对面楼上楼下及两侧,摆上座椅,便是观众席。

  正对戏台的位置,本是绝佳欣赏角度,却恰是城隍老爷的塑像。古戏台的这一建制便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当年庙堂之中戏剧演出最初的用意。这在家族宗祠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大堂门一关,乐队走起,古戏台上就是正儿八经的一台剧场戏。没有音响,除了艺人们洪亮的大嗓门,先民们用藻井来扩音。金华府城隍庙古戏台有精致顶棚,正中有球形鸡笼顶藻井,近两百个凤头昂首盘旋,制作精美,立体感很强。

  婺派古建筑研究学者洪铁城认为,戏台顶部藻井的建筑手法应该是清代以后的做法,是建筑工匠在既往平顶式台顶之后做的进一步探索,比如汤溪镇上境村百顺堂古戏台始建明永乐年间,戏台正中无藻井,隔板上有一个八角形外框;汤溪镇鸽坞塔村钟氏祠堂古戏台始建清中期,台顶也为平顶式;再如榉溪、俞源、茶坛等年代久远的古戏台均为平顶式,同样有扩音效果。洪铁城指出,藻井工艺存在较大难度,但可恢复。在早年走访中,洪铁城曾听百姓与他提起,戏班子唱戏时,会在台板正中央的底下搁三只空的大水缸,以起到扩音效果。

  婺城古戏台不仅在扩音工艺上巧夺天工,在戏台的拆装设计上也有所表现。建在宗祠中的古戏台,中间一块台板及附带的支撑柱通常可拆卸。上演大戏时,人们可以进入大门,往左或往右绕道进入第二进看台。遇盛大活动,人马必须从祠堂正门直接进入时,则可拆卸下台板,让出一条宽敞笔直的通道。

  木偶戏山间

  山里人靠天吃饭,最敬畏的自是神明。秋九后的祭祀是山里人的大事。酒肉祭祀在庙堂香炉跟前,木偶大戏就在庙堂对面上演。婺剧声腔,木偶身段,人与偶,恰是一对双黄。

  内绣鸳鸯,妙龙配凤凰。胡琴“咿咿呀呀”走起,唢呐声声匆匆跟上。且见一妙龄女子新娘模样,两根脚线前后牵引,便亦步亦趋,宛若凌波微步,款款出场。孙氏公主名尚香,九龙凤冠头上戴,父王孙坚去世早,王兄孙权掌江山。周郎为解孙侯忧,美人一计取荆州。吟唱间,那美人甩一甩水袖,身形几番辗转,似嗔似怨。

  幕布一翻,故事转场。刘备与保驾大将赵子龙行到前来。东吴准姑爷刘备当真是“方面大耳,猿臂过膝”,天子气派。刘备年长五十上,摇摇摆摆做新郎。手傍两鬓用目看,两廊刀枪白如霜。四线一牵,那木偶人果真倏然抬手作遥望状,稍稍一提,那刘备随即调转身来,两根耳线一摆,就见他顾盼左右,作犹豫状,终是侧向赵子龙,挥一挥衣袖。两根脚线稍稍大幅摆将起来,那赵子龙便大步走到了刘备跟前。二人一来一往,商量起来。一道“此乃周郎阴谋计,保驾孤王归自乡”;一道“兄今大胆上楼去,子龙保驾定无妨”……如此云云,好不滑稽。瞅了半晌,不见木偶人朱唇亲启,连珠妙语从何而来?原来是那幕后操纵木偶的艺人,一人饰一角,手操肢体,口对唱词,似与唱双簧无异。可论及源起,这木偶戏少说也比那双簧早了一千多年。

  银坑木偶戏用的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是中国传统木偶戏道具中的一种。顾名思义,是以纤纤细线牵引木偶模拟人物百般情态,上演剧情。每个木偶身上的细线少则8根,多则12根,全系在一条长约十厘米,宽不过两三公分的条形薄竹片上。通常,木偶有左右各一根耳线,牵引摇摆;左右手臂各一根手线,右手掌心另有一根细线,木偶抬手指示,或是舞刀弄剑,全靠它;木偶后脑勺和脊椎中部各有一线,以引导它磕头跪拜;脚尖处各有一根脚线,以牵引它行走;有时两个眼窝里安的是活动眼珠子,上面各系着一根丝线,或怒目圆睁,或暗送秋波,全在这一丝眼线的掌握里。真可谓,众生万象一线牵。

  近数百年间,银坑木偶戏受婺剧影响较大,婺剧剧本《判九龙》、《三忍图》、《龙凤钗》、《耕力山》等等,都成了银坑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此外,银坑村地处金丽交界,银坑木偶戏艺人也于百年中游走周边各地,令生长着婺剧基因的木偶戏广为流传。至今,武义乃至丽水一带木偶戏剧目中亦多见婺剧曲目。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