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静姝、 摄影 陈俊
一张小桌,一把木椅,几本档案,几架书柜,一盏不甚明亮的节能台灯,数堆翻得毛了边的纸张资料……这看起来是一间再平凡不过的书房,但对老同志张柏齐而言,这里有他笔耕不辍的故事。退休后的张柏齐就一直没有闲着,他发挥余热,为推动婺城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走上探索之路
张柏齐今年92岁,退休前长期在金华市从事“三农”工作。见我们到来,张柏齐很高兴,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回忆,2009年春,他与金华市机关的离退休同志一起到婺城区琅峰山景区参观旅游。老同志们一路游览,对眼前美景赞叹不已,特别对白沙溪沉淀蕴藏着的历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遗产感到震撼。一行人边走边看,实地游览了几座古堰,又听了当地百姓的介绍,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张柏齐便敏锐地察觉,白沙古堰群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行的离退休干部们,也都认为白沙古堰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金华先民智慧的结晶,必须开展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公职可以退休,发挥余热的精神永不消退。就这样,十名离退休老同志成立了调研组,各有分工,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采写,他们走村进户,不辞辛苦劳累、严寒酷暑寻找古迹,不断深挖细找,跋山涉水深入边远山区,从白沙古堰群的现状、古庙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详实的调查。
这一走,便越走越吃惊,越走越震撼。在一次次与白沙溪古堰群的密切接触中,老同志们发现,这里有卢文台创建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有琅峰绝壁风景胜地;有石岩寺洞天,有铁店窑遗址;有红军革命斗争史;有洞山古塔,以及白沙殿昭利庙为中心的古庙群;还有卢文台为民造福流传的神话故事……
老同志们在多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开发白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并呈交给了婺城区委区政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区政府相关同志认真听取了老同志的意见,综合规划,分步实施,白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启动。此后,老同志们又发现白沙溪三十六堰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它如同古婺的“都江堰”。
老同志的心愿
始建于东汉初期的白沙古堰群,最后一堰成于三国吴国赤乌元年。一千九百多年来,灌溉着沿溪两岸三县数百里范围二十多万亩农田,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沃土,让万千百姓能够在此安身立命、繁衍生息,促进了金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不断发掘、利用、弘扬好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金华又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便成了张柏齐的一个心愿。
带着这样的心愿,由张柏齐等老同志组成的调研组又将两年多深入实际调查的资料进行梳理,向金华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加强保护白沙溪三十六堰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着手研究对白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此后,调研组集中力量,继续发掘整理白沙古堰群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资料。拍图片、查古碑、征古帖、阅宗谱、寻找有关遗址遗物、查看文物历史现状,收集有关故事传说,以及调查白沙古庙群……“当时关于白沙古堰群的很多史料都散落在民间,搜集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既然下决心要做,就要坚持把这件事做完做好。”数年的调查研究,给张柏齐留下了数不尽的回忆。
2013年,由张柏齐和崔士文执笔的《白沙古堰的历史与传说》一书出版,书中详实记载了白沙溪上的三十六堰的高度、长度等数据,以及兴建的时间和历史演变,也对其建造工艺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对保护金华市水利历史文化遗产和治理白沙溪水利,开发白沙溪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也为白沙溪三十六座古堰群向国家级乃至国际申遗,做了一些前期性的工作。
三十六堰申遗成功
这些年,婺城区不断加大对白沙古堰群以及白沙文化的探索挖掘力度,并于2020年正式提交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文本。北京时间2020年12月8日晚,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通过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第六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一时间,1900余岁高龄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备受瞩目,刷爆了金华人的朋友圈,更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让中国人为之骄傲。那张在张柏齐等离退休干部的奔走下,得以复原的古堰分布位置示意图,登上了各大媒体,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看到了白沙三十六堰的整体风貌,听到了来自白沙溪的潺潺流水声。得知这一喜讯后,张柏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新闻。
“现在的白沙溪,真的更美了,白沙溪畔也更热闹了!”如今的白沙溪水,悠悠如旧,像一道玉带,又如一条游龙,自如地穿梭在婺城的隐隐青山中。这些年,白沙溪沿岸的乡镇,在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雨”润泽后,旧貌换新颜,山更青、水更净、空气更清新。一个个设计精巧的村景小品,一间间修缮精美的民宿客栈,一道道灵动的风景……紧紧抓住了往来游客的目光,也造福着一方百姓。
如今,回忆起调研时的往事,张柏齐仍然感慨颇深。家人拿来了张柏齐早年白沙溪调研而撰写的手稿,粗布线自行装订,翻开其中,略略泛黄的纸张上,是张柏齐一字一句记录下的百姓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以及自己对调研工作的思考。
“三十六堰申遗成功,我真是说不出的高兴!”现在,虽然年逾耄耋的张柏齐无法再跋山涉水,但他每天依然要翻阅各种报刊、杂志、书籍,获取最新鲜的资讯。这些年,除了执笔《白沙古堰的历史与传说》,他还对茶文化等农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耕不辍,出版了《八婺说茶》等专著。他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却没有老,还要继续为弘扬八婺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