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的金华人吃什么
炉焙鸡是婺州菜里面比较有代表的一道菜,是用陶罐来做,在做的时候要不停地旋转,烧好之后直接拿过来吃就可以了。这个锅在烧制的时候,伴随着的却是自然旋动。我前段时间找了个陶艺专家,问他能不能做出这个自然旋动的陶罐来,他想不通,也就没有做。有个朋友听说热气上升以后可能会导致这个锅的旋动,但我想想也不可能,要多大的炭火才能转动一只里面盛满一只鸡还有料酒的锅呢?我说做个像爆米花机一样转动的陶罐行不行,可想而知也不行。转动的话会影响到里面,这道菜是封盖封好以后我们不去动,但是锅自己会转动。我真感叹古人的智慧,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想不出来他们怎么做到的。
金华土馄饨可能很多人都会做,但是书中的做法却大不相同。很少放汤,多为干蒸和煎。用绿豆粉代替淀粉,为了使馄饨不粘锅,馄饨皮为粗加工的面粉擀制,加少许绿豆粉以增加韧性。绿豆粉比面粉含淀粉量要高,再加上有绿豆的微黄颜色,这种馄饨吃起来非常爽滑。
蒸鲥鱼作为婺菜,一度受到人们的质疑,吴氏是沧州人,在没嫁到金华之前就开始做菜,因此,这个菜谱是后来流落到金华。也有杭州的专家提出反对意见,说是以前钱塘江跟婺江连在一起,后来可能是鱼种的变异,鲥鱼才消失了。说起鲥鱼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大户人家选媳妇要进行考试,其中有一关就是要做鲥鱼这道菜。其中有一个大户人家来了三位姑娘,第一个将鲥鱼直接烧,没有通过。第二个没有把鲥鱼的鱼鳞去掉,也没有通过。第三个把鲥鱼的鱼鳞穿起来塞在鲥鱼的肚子里,这个姑娘通过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鲥鱼是一种特殊的鱼,它富含高蛋白质。这种鱼在煮之前是不去鳞的,待到煮好以后再去鳞。就这一点,我觉得十分惊奇。800年前人们怎么知道高蛋白的鱼不用去鳞呢?难道他们有专门测试的仪器?事实的真相,我们还在猜测中。
再来讲一讲古月饼,它在古代被叫做“画饼”。南宋时期,人们说金华没有月饼,但是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月饼已经存在,只是我们的这个月饼跟现在的月饼不一样,是蒸煮出来的。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在月饼上应景地画上月宫、玉兔、嫦娥等图案,也有画牡丹、母子图、鸳鸯戏水的,取个富贵平安的寓意。在月饼上画上图案,主要还是为了好看,使用的都是可以食用的色素,并不影响食用。古时候,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这些是古代月饼最常用的图案。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受到月饼工艺、画师以及口感的限制,这种月饼消失了。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番,在保证月饼的蒸煮这个工艺的基础上,再加上健康的原则,自己尝试制作了三种不同馅料的月饼。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