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卢文台,即为白沙乡人古今家喻户晓的“白沙老爷”,而汉相卢植却是为乡人鲜知,更有人不明事理,竟将两者误为一人,非也。
关于卢文台,其人其事民间传说非常之多,但正史鲜有提及,考先朝《白沙庙志》及唐书庙碑有关记载,现代白沙地方文人近年陆续有书卢文台生平之事,均可参阅,《婺城区志》人物传中也有说。
卢文台,字高明,汉代幽州范阳人,汉成帝时为步兵校尉,后迁骠骑将军,曾将兵七万“扶汉室讨赤眉”,有“非常之绩”。王莽篡权,卢文台暗中联合刘寅恢复汉室,刘寅遇害后,改助刘秀夺得天下,始东汉。后率部下36人退隐辅苍桃源(今沙畈亭久),开辟田畴,治理白水,南溪白沙三十六堰亦为卢文台首筑,此乃古代江南一大水利工程,为纪念其治水功绩,乡民立庙祀之,二千年来,地方百姓皆奉其为白沙大帝,敬称“白沙老爷”。据说白沙溪沿岸曾建有白沙三十六庙,现皆可考之。若需了解白沙老爷的诸多传说故事,也可参考近作《南溪2000年》卷一《关于白沙老爷卢文台的故事传说》。
卢植(139—192),字子干,河北涿州人,东汉经学家,大将,据《白沙卢氏宗谱》载,为现琅琊白沙卢卢氏先祖。卢植性格刚毅,曾师从大儒马融,为同代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卢植于建宁年间(公元170年前后)被征为博士,自此步入仕途,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一年后,卢植被召回京都担任议郎官,与蔡邑、杨彪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并参与续写《汉记》,但刘宏认为写书非为紧要之事,便又拜卢为侍中,兼领兵部尚书。光和七年(184)二月,冀州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方呼应,朝野震动,此时,刘宏又拜卢植为北营中郎将,率北军五校将士前去平定黄巾乱军。卢植奉旨与张角奋力交战,期间被奸臣左丰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军后,辨明真相,力救卢植出狱,卢植又复任尚书,不久又被董卓免职,后受袁绍之请,邀任军师。初平二年(公元192年)不幸病卒,年仅五十三岁。
综上所述,可见卢文台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人,而卢植却生在汉末魏初,前后相差一百八十年,不同年代何为一人。若要是有其干系,那就是二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白沙后人都尊奉二位为先祖,卢文台因为当年退隐辅苍率民治水,白沙百姓感恩戴德,敬称其“白沙老爷”,并以庙祀之。而卢植为汉末一代名将,功不可没,《汉书》有传白沙卢氏后代同样尊其为同族英祖,族谱有载,世代传承。
白沙杜氏怎么就跟杜甫、杜牧扯上了关系
白沙溪下游临婺江仅五公里的一段,就有以杜姓为主集居的自然村两个,一个是临江后杜,还有一个是古方后杜,两后杜相距咫尺。临江后杜村因在前朝有大部分杜姓村民外迁邻县,现留祖居的已是不多。但古方后杜,现居本村的杜氏族人就比较多了,居本村的,加上先前迁居周边邻村新昌桥、白龙桥,还有白沙溪上游的周村、李兰等的杜氏族人,少说也有个五六百人。
天下杜姓人数虽为不多,查阅百家姓中似乎也不见有姓“杜”的,但杜氏的历史渊源久远弥深,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唐杜氏就是周王分封诸多领地的上等诸侯国,其时“杜地”首领原叫杜恒,封爵为“伯”,为此史称“杜伯”,其人其事,先史有载。
后杜杜氏在当地算不上是个大家族,但在白沙地方却是一个历史悠久、颇有名声的望族名门。当年有武林(杭州)名城的尚书之子,身为北宋迪功郎的杜再成,为避方腊匪乱,迁徙白沙洞山脚下,经千年的繁衍生息,时盛时衰,绵延至今,曾得中进士第,或举贡国子监的也为不少,至于庠生、秀才的更加多了。关键的是千年以前的杜氏先祖先宗,其时名声显赫、名望空前的还要更多。自两晋有经典“如坐针毡”的主人翁杜锡,初为太子舍人起,及有同代时称西晋名臣名家,世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别名“杜武库”的杜预大将军,自盛唐至大宋,杜氏出名人名臣名家的还真多,据史载,仅入仕为相者有十余人,如初唐“十八学士”之首、世称太宗李世民“高参”的良相杜如晦,有历经六朝的名臣名家,完成中华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典》二百卷的名相杜佑等。此说非为笔者妄语,皆有正史可查。要说大诗人杜甫、杜牧更有宋编杜氏家谱及有关史料可为作证,其中谱记载,杜甫、杜牧皆为西晋名臣杜预之裔孙,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杜氏63世祖),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同为杜氏63世祖),杜甫(712—770)为杜氏75世后裔,杜牧(803—852)则为杜氏78世后裔。对此,明初翰林大学士文学家、史学家,内阁重臣兼领两部尚书杨荣也曾有说,并载有关史册。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
据多处史载,杜牧与同代诗圣杜甫均为西晋名将名家杜预之后裔,杜牧又是晚唐同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之表兄弟。
综上所述,杜牧既然为白沙杜氏的同脉族人,而李商隐又是杜牧具有血亲关系的表兄弟,由此可见,李商隐也可谓是白沙杜氏的先世表亲。大唐盛名天下的四大诗人“大李杜”和“小李杜”,竟有三人与白沙杜氏有着千古一脉的关系,世人闻之虽有些不敢想象,但事实毕竟如此。信也?惑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