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寻味

2017-07-13 09:20:2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谢莺

  谢莺

  葱蒜下到锅内“嘶啦啦”起舞作响,灶上陶罐里的老鸭汤“咕咚咕咚”浅吟低唱,案板上的土豆丝码得整整齐齐,拎起饭盖,夹杂着清香的白色水雾晕染了整个画面……无处安放的灵魂在这一刻归家。记忆里的味道像一粒种子,扎根在口舌之间,当有一天再次给予阳光微雨,便开成了一朵花。人呢,总是固执地想抓住过往的痕迹,寻找为自己所安的天堂。每次回外祖家,总想去楼下街对面的“老桥头面馆”去坐一坐,推开雕花木质移门,流连扑面而来骨头汤的味道。点一份排骨面,生面下锅,正好有余闲想象。

  十多年以前,这家面馆既没有招牌也没有店面,甚至连一张桌子也不曾有,一间不足五平米烧面的老妈妈临时搭起的房子就是厨房兼收银台,。一旁的空地上摆满了木凳,食客亲自把面端到一张凳子上,再坐上另一张凳子俯身吃起来,板凳常有不够的情况,那时候人们管这家的面叫做“板凳面”。

  五六岁的时候,我走过桥头这块“空地”,止不住想要张望,一旁的外公赶忙拉住我的手,“囡囡,你还太小,吃不了。”这便越发激起我的好奇心,待我稍大时,初次尝试,满口留下的碱面香至今还记得。面被端上来了,和以往不同,现在面馆里多了些帮手,会把面放到你面前为止。拿起汤勺喝一口汤,这是早晨新鲜的气息。运船从码头起航,发动机声音轰鸣,桥上车铃声阵阵,桥下运河水漾起波澜。桥边卖香的阿婆提着一筐香放到桥沿,外婆走过去问,“要一把香多少?”轻咬一口排骨,软糯得在嘴里化开一般;深吸一口面条,柔中有劲,咸香四溢,不多会便吃得热泪盈眶,暖的直入心底,又想起多年前接骨阿太的故事。接骨阿太祖上行中医,练得一手空手接骨的好医术。四岁那年我从楼梯上滚下来,左手怎么也抬不起来,接骨阿太一把就帮我接回去了。外婆直念“善报,阿弥陀佛”,接骨阿太怎么都不愿收下外婆的钱。

  接骨阿太独居一人,不曾见到有什么人来看她,她去的那天,记忆犹新,花圈摆满了街巷。据说,她的儿女都回来了,成就不小,可最终也没能把祖传的接骨技艺传下去。边品汤边吃面,熟悉的感觉点燃味蕾,好似看到了夏天小公园里两米多的向日葵正盛,老爷爷老奶奶在旁树底下坐着乘凉,而我呢,在一旁的草丛里吹着蒲公英、追着蝴蝶,外公外婆在后面打着蒲扇。

  一晃十多年过去,小公园没了,接骨阿太的巷子打造成了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两岸整修一新,周遭开了许多酒家茶吧,桥边见不到卖香阿婆的身影,不知她是否依然健在?留下的,唯有继续流动的运河水以及从令我魂牵梦引的面香。面馆从早上五点开到中午,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各个地方的人们汇聚于此,只为品尝到这一口熟悉的味道。传说,饕餮是种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贪食的怪物。但所谓“老饕”、“吃货”的自嘲者非是因贪婪,而是愿意去寻找属于岁月的味觉记忆,去弥补这座城市变得太快的遗憾罢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人常回想故乡,但时过境迁,家乡的人事已变了模样,所谓“近乡情更怯”。脑海里的家乡终究是回不去了,然而倘若贺知章温一壶酒浅酌,再坐下来吃上两碟家乡小菜,不知可否置身过往、轻叹哭笑?瞧着面碗见底,浑身热乎劲上头,踏实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无处安放的灵魂在口舌间归家。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