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之所以能成为世外桃源,是因为它建村形制隐秘,让渔人归寻不复得路,刘子键遍寻未果,以致后人无问津者。
村落建制通常隐藏着一个族群的发迹故事。伴随人丁繁衍,一个小家族发展成一个村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宗族自治体系。在婺城区,就不乏典型代表。
浙江在线记者张苑
一圈寨墙护住一方安宁
在婺城南山之巅,在一圈高高的寨墙的保护之下,一座古村静默地繁荣了数百年。
上阳古村嵌于山峦波峰处,四面环山,多为平缓土丘,有如游龙蔓蔓出帐。加之气候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山中多石砾腐殖土,植被层叠,物产丰饶。春山日暖,林间云雾缭绕,野茶树吃足了天光,发出了新芽。春雷阵阵,雨后生鲜笋,上阳人寻了挖回家,煮汤、小炒皆宜。稻香橘黄,番薯便也成熟了。另有香菇、野菜及各色野味遍布山林。丰美的山货把上阳人的日子养得红红火火。
上阳人靠山吃山,总有吃不完的山货。偶有旅人从此经过,便会买一些下山。久而久之,这里逐步成为一个山货交易集散中心,给山风清泉里长大的上阳人增添了几许商贾之气。
然而,上阳古村地处金、丽、衢三市交界处。旧时从金华城到上阳村,须从西面取道塔石,直抵上阳村,山路较陡峭,交通及行政管辖多有不便。完善的自我防卫即成为日渐富有的上阳人得以安居乐业的关键保障。
于是,自元末明初,上阳人便开始集合人力,挖凿护村渠,垒筑高墙,建立“迷宫式”的古建群落,至今保存相对完整。上阳村落东西坐向,西侧是湖源线,路的西面是社阳溪。山上的泉水由水渠汇入社阳溪,水渠沿街而走,社阳溪自南向北沿古村西侧缓缓而过,清澈见底,形成别有韵味的水街。而这条水街就是上阳人的“护村河”。护村河旁是高耸的马头墙。“护村河”和马头墙有防火功能,更是一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坚强屏障。
整个村落只有一个寨门。高墙之内,一座座婺派古建围出一条“Z”字形的百米长街,楼宇之间有多处“骑街楼”,楼与楼互相交错,拼凑出楼上通达、楼下闭塞的结构,街上建有“过路亭”、“歇脚凳”。
白日里,寨门一开,这里便是迂回绵延、配套齐全的商贸街,从周遭三地赶来的采购商可沿街采买,累了可在凳上歇脚,落雨了可往过路亭去。入夜,寨门一关,各家楼下大门紧闭,整个山寨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安稳避风港。纵有陌生人跨过护村河,越过高墙,到了村中,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将陷入“瓮中之鳖”的困境,极难逃过村中自主武装的追捕,
一线水路成就码头市井
雅畈老街坐落于金华南面,武义江边,原是永康、武义等县出入金华府必经之路。恰是这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造就了雅畈老街的经世繁华。
早年,永康、武义所产的农作物、木炭、木材及竹制品等,由陆路、水路经雅畈运到金华府,浙江下三府(杭、嘉、湖)的船只也在芳田埠头、孟宅埠头、雅畈(二村)埠头(大桥头)停靠。往来商贾无数,聚集了金华城、永康、武义人来此经商,货物吞吐量越来越大。货物装卸需要劳力,长期的大量劳力需求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稳定就业。于是,码头附近的田畈上,劳工们搭起了一个个茅草铺,以求遮风避雨。因此,这里得了个“瓦畈”的称呼。码头风雨,瞬息万变,每天都有人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也有人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茅草屋旁,渐渐有人发家致富,盖起了厅堂。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开始陆续出现大型厅堂建筑,清代时竟出现过“七十二大名厅”排行榜,三里长街留存厅堂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至今仍令来往过客为之惊叹,现存厅堂多为明代建筑,抬手叩开沉重的木门,里面的明朗开阔定然会带给你不小的震撼,再看那门扉上的瓦砾雕饰,“龙头鱼尾”,经历数百年的风霜洗礼,依旧栩栩如生,如此坚如磐石的供奉,宅主当初的许愿大抵梦想成真了。
而这“龙头鱼尾”素来都是雅畈人祈愿美好生活的图腾。雅畈老街东西走向,呈弯曲的“龙头鱼尾”状,从村口“青龙头”沿村到西桥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华之地段。传说两侧商铺林立,商铺之间排列十分紧密,泰国祥茶店、长根染布店、洪九豆腐店、鸿清理发店、凤根水果店、叶正新纸店、辉邦杂货店、何同兴彩坊、阿金铁店、严忠考宿店、徐根木炒货店、何复泰糕饼店、高记京货店、叶宋良裁缝店、协昌南货酒杂粮食店、梅志远肉店、何云标布店、傅乾泰南货店……各式店铺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用自己的名字给店铺命名,自有一番约定俗成的诚信氛围,足见其较高的商业发展进程。
传说南货店至少有六家,豆腐肉丸店有三处,煎包子煎饺铺有五、六处,馄钝店有五家,饭店五家,饼摊十多个,馒头小笼包子终日均有供应,下午各店学徒会顶着小蒸笼走街串巷地叫卖。
老街夜市亦是精彩纷呈的,大店点汽灯,小店点上几盏煤油灯,茶馆客栈里道情、说书引来阵阵喝彩,小镇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声渐息,新开原、恒源等数家颇具规模的南货店里却开始闹腾起来,店主每日从别处买来数车的货物,要赶在开市之前把货物上架。
航运进出船都停泊在大桥头。如大店宝号的货物,都由搬运夫(俗称“背袋头者”)装船。货物载归,靠岸停稳后,仍由搬运夫搬到店内堆放仓库,晚上起岸。凡大店宝号的,常有五六个柜台店员各擎一支火把,一路通明。二十多个搬运夫哼着:“嗨哟,呵哟,嗨嗨哟呵嗨哟”的号子。
沿水而居,最不缺的就是水产。各家酒店茶馆门前常摆有十多只鱼篓,内盛青鱼、鲤鱼、鲢鱼、鳗鱼、黄鳝、鲶鱼、泥鳅、龟鳖、螃蟹等应有尽有,附近亦有菜农挑来新鲜蔬菜依次摆开,沿街叫卖,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由码头上的繁华市井发展而来的古村建制,最关注的是四通八达。于是,雅畈老街由一条前街和一条后街组成,前街分上、下街。前、后街之间多小巷。一条长街里,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这样的氛围最能催生各路英雄。于是乎,雅畈的街头巷尾,流传下诸如只肯施药的名医、有盖世武功的大隐士、愿收假币的大商铺等等故事。抗战期间,一场大火烧尽了雅畈一条街。空悲叹,幸有最具代表性的七家厅保存完整。
一堵院墙溢出千古书香
石门溪款款前行,不疾不徐,与千年古樟、断臂颓垣彼此掩映,静谧地酝出千古书香。
石门前溪与石门后溪围出了一个前宽后窄、近似三角形的村居分布图。与上阳的固若金汤、雅畈的繁华通达不同,婺城区长山乡石门古村的建制自有一份庄重的仪式感。旧时,石门村口便是一排三间三进的倪氏祠堂,是全村最为恢弘的建筑。倪氏子孙远行前须祭告先祖,归来时,走马的下马,乘轿的下轿,一并遵循礼制。一排大祠堂将一个古村护在了身后。
穿过大祠堂,便是经堂,这些符号建筑的显著占位代言了严格的礼制。严格的礼制规范着子孙的生活起居,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亦决定了族人后代的发展走向。
再往里是村人的生活起居场所。一条长街容纳了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一段矮墙沿石门前溪而建,上面爬满各色植被,植被之下,藏着砖砌的“枪眼”,张口呈梯形,易于侦查敌情,方便隐蔽,及时反攻。在距离矮墙之内三米宽的位置,一排民居厅堂与石门前溪平行而建,厅堂之间连体而建,中无街巷,外墙通常高过屋檐,屋檐与高墙之间搭出一条狭窄的走线供排雨水。
因地势原因,石门易涝且易旱,对石门人的房屋排水系统提出了挑战。厅前一天井,深挖数米,与水系外循环系统联通,填上鹅卵石,再盖上石板,既可引水养鱼,亦可排湿排涝。
上阳及雅畈古建中多见飞禽走兽的雕梁画栋,诸如富贵多子孙的门楣楹联,石门村尚存古建中则多见蕙芷汀兰桑竹等字样。石门古村的书卷气仿佛藏不住一般频频流泄出来。在远离喧嚣民居处,祠堂庇护之下,石门人偌大的一座“书房院”藏在绿荫之中。这方“书房院”成就了石门倪氏倪允才、倪普等几代子孙勤学入仕,更为后来的“北山四先生”乃至婺学奠定了基础。何基就曾师从倪允才,终成大器,并于身后归葬于此。
相关史料载:“南宋至元两代,短短二百年,屡出名人学士,如三世祖倪允才,宋绍兴年间高中进士,官至国子助教、太学博士。其子倪子俊乾道年间乡试举贡,授宣仪郎。六世倪公餗嘉定年间学成之后赴京策试,荣登金榜,授江邑丞……”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