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执法检查组来到婺城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实地查看了白沙溪等地护水治水情况,并对金华“五水共治”工作点赞。而在不久前,婺城区刚刚获评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大禹鼎”。这是继2017年首次获此殊荣后,婺城区连续两年蝉联“大禹鼎”。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婺城千千万万治水人的努力。近年来,婺城区积极贯彻实施金华市水环境“一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从治水到护水再到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水平。今年,婺城区又全力投入到“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中,治水工作不断从治标向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如今,“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活环境正逐步成为现实。
落实治本之策
加快水污染防治能力
走进位于回溪街的农行宿舍,只见几台挖掘机正在紧张地作业中,随着利爪的上下翻腾,原本深埋在地下的管道现出“真身”,虽然施工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但比起麻烦,大家更多的是期待,“这么多年,小区管网一直雨污合流,下雨天积水、倒灌问题不断,门口的化粪池也经常满溢,这次改造后,我们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啦!”让居民们因此受益的,是婺城区正在进行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作为纵深推进新一轮“五水共治”的龙头工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攻坚治水难题的一把利剑,是治理污水直排顽疾的一剂良方。2018年以来,婺城区紧紧围绕省委、市委“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部署,全面打响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战。全区18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底数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完成了金轮、印染小区2个生活小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任务和琅琊镇“污水零直排区”试点乡镇建设任务,对雨污混流进行了彻底整治和改造。今年,婺城区又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老旧小区改造、乡镇(街道)建设等各项工作已经在有序进行当中。
事实上,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只是婺城区对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的其中一项工作。在贯彻落实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力推进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同时,婺城区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按照“两条红线”“四个一律”“五个凡是”原则,开展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检查、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养殖场污染隐患自查等一系列斩污行动;稳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三项工程为抓手,投资752万元,完成莘畈溪3.6公里美丽河湖建设,并顺利通过市级美丽河湖评定;投资1760万元,完成桐溪河道综合整治1公里,完成率100%。
此外,不断完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制度,指导各村级组织配备运维协管员,分期举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培训会。对辖区内已建成农村污水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处理设施现状,落实专项规划编制,对存在问题的终端进行清单化管理和问题梳理,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下一步整改提升计划,有效确保了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
创新工作举措实现治水工作新突破
夏日的清晨,阳光明媚,乾西乡湖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加平沿着村旁的十里长湖走走停停、仔细巡河。在晨光的映照下,长湖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村居和绿树。作为长湖段的村级河长,定期巡河是陈加平的规定动作。即使到了节假日,护水巡河仍然是他念念不忘的功课。他说:“每天来走一走,看到溪水清了,河面无垃圾漂浮物了,心里才踏实。”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十里长湖的巨变是“河长制”成效的一个缩影。“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婺城区全面建立“河长制”,制定“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每一条河道都有一位河长负责,一个班子推进,一套机制运转,一块牌子公示,实行“包河治水”。
“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是一道难题。”区治水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困局的“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端,责任很明确,履职变刚性。行走在婺城的各条河湖边,很多地方都在醒目的位置树立了河长公示牌,牌上标注河流基本情况、治理目标、河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哪条河上有漂浮物,哪条河的水质有变化,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到河长过来处理,方便又快速。
在推进“河长制”工作基础上,婺城区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星级管理”制度,通过年初定分、月度积分、年末评星,有效激发各级河长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并将此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同时,建立白沙溪、长湖、回溪等18条重点河流三级河长微信工作群,缩短各级河长间的沟通距离,并通过“扫码制”,将治水工作与联村联党建、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同步推进,发现问题,立即扫描“二维码”,实时上传,大大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河长巡河的身影。”在莘畈溪边漫步陈大爷表示,这几年看着莘畈溪越变越美,还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这得感谢各级河长积极巡河啊!”
转变治水思路做足“治水+”后半篇文章
黛青的远山、清澈的溪流、复古的廊桥……记者来到安地镇,刚一进入喻斯村,独特的乡村风貌便映入眼中。随着天气渐热,来自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发红火。“每年夏天我们都要来这里避暑,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水也好,简直像个世外桃源。”来自上海的游客笑道。
环境优美,是安地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红利。然而,一度发达的畜牧业,却成了她多年来的痛点。安地共37个行政村,其中24个行政村有100多户养殖户。紧随发达畜牧业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养殖污染问题。早在2013年,安地就列入金华“市区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安地水库作为一级水源地,关乎着金华城区110万人的饮水安全。
如何在水资源保护和乡村发展中抉择?婺城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腾退全镇所有养殖场,对境内水域进行由上而下治理。同时,不忘完善对周边贫困村的扶持政策,引导农家乐等旅游业向下游发展。在红线之外的生态廊道沿线设立了喻斯村等生态旅游项目,这样一来,婺城既守牢了绿水青山底线,又带动了沿线百姓就业和致富。
如今,喻斯村村民们在家开起了农家乐、民宿。2017年,喻斯村还与河南华宇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约、成立公司,开发建设喻斯生态游览区。每年接待游客约十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上百万元,一举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
“我们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一直在转变。”区治水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婺城区一方面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针对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沿江沿河涉水企业、畜禽养殖场、制砂场等行业进行检查,严厉打击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做好“治水+”的后半篇文章,加大生态廊道建设和“美丽河湖”建设力度,让治水成果“反哺”社会,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污染没了,美景重现,未来,水清、岸绿、景美的婺城风光,必将吸引万千游客的到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