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红星)“感谢各位新老客户的支持,今年蓝莓鲜果采摘圆满结束,我们明年5月再见……”近日,婺城居民傅晓平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蓝莓基地过去两个月的火爆生意,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微信里每天都有新客户源源不断地添加进来,有的客户一次性就下了两三百斤的订单,我们摘得手都酸了。”傅晓平乐呵呵地笑道。
傅晓平是婺城区塔石乡东店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短短四年,东店共享农场的20多亩蓝莓基地,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已然成为了全村人的致富希望:28位村民拿到了股权证,每年可以收到10%的分红;蓝莓亩产超500斤,利润水涨船高,一年高过一年……而东店村从无到有蹚出的这条致富之路,还得从10多年以前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傅晓平在乡里开汽车修理店,十里八村的中巴车、拖拉机出了事,都会找他修理。修理店生意红火,让他在乡民间积累了好口碑。2014年,在老支书的鼓励下,他成功竞选村主任,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种子”,此刻便在他心中埋下了。
那几年,也正是塔石乡农旅产业“井喷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在战略指引下,塔石乡走上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
东店村是塔石地区出了名的文化村,走出了百余名大学生,针对这一特点,村里邀请在外人才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东店环境优美、水质优良,适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业……”2019年,东店村将村民手中的闲散土地流转过来,办起了共享农场,傅晓平带头扛起了打理农场的重担。
在塔石农旅发展的浪潮中,傅晓平带着村民们不断摸索创新,农场的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个夏天,傅晓平往市区一趟趟输送着新鲜蓝莓,妻子夏伟娟就在村口摆摊,来游玩的市民临走时都会捎上几篮蓝莓。“这两个月的利润就有近二十万元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明年产量还能涨,年底又能给村民多分红咯!”傅晓平说。
“八八战略”带给婺城山区百姓生活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让老百姓守着家门就赚到了钱。过去一年,塔石乡累计接待游客超33.7万人次,农林产品累计销售近1300万元。在塔石,像傅晓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外出务工不再是农村人的首选,反而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这种良性循环也赋予了农村新的生机。
“80后”青年董海林就是塔石“返乡潮”中的一员。2015年,董海林夫妻俩回村创办了“竹水间”民宿。如今一年民宿、农家乐的收入至少有四五十万元,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余仓自然村是省3A级景区,村里土墙黑瓦,古木参天,终年云雾缭绕,加上飞流的瀑布,触指可及的清凉,让人们在炎热的高温天,对它特别向往。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一房难求”成为了这里的常态,每天来店里品尝农家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旅游人气的集聚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农家乐正好成为带货窗口,一年下来能助农增收20-30万元。村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不必远离家乡,就能享受到好生活。
现在,董海林又有了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余仓岱上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如何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让村容村貌焕发新颜,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了他的头等大事。
绿水青山就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这是每个婺城山区百姓的亲身感受。在婺城,傅晓平、董海林是千千万万山区百姓奔向幸福生活的缩影,他们一步一脚印,探寻“风景变钱景”的致富经,把“八八战略”勾勒的美好蓝图变成了现实图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