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藏着一口古老的功夫小吃——金华汤包,是金华饮食文化中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当清晨的红日开始释放蓬勃的朝气,位于市中心的吴师傅家的汤包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食客。在这里,做汤包的师傅与食客之间,仿佛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那是一种手上的技艺与舌尖上的味觉之间的完美对接。从“吴师傅汤包”到“壹吴婺膳”,这种默契,经过五代人的传承,早已成为一种味道的记忆。
说起金华汤包的来历,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相传在朱元璋攻打金华时,名将胡大海驻扎在祝丰亭,当地的百姓为了犒劳军队,便包了包子送去。那时正值寒冬,猪肉稀缺,聪明的金华百姓便用猪皮冻代替肉馅,做成了皮冻包子。没想到,这蒸出来的皮冻化作了汤汁,被胡大海一尝,大加赞赏。从此,金华汤包经过历代的改良,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美味。
金华汤包的皮薄而韧,透光可见,这全赖于师傅们对“三光”的执着追求:手光、面光、盆光。和面时,师傅们用力均匀,揉至面团光滑有弹性。他们用的是烫面,这样即便汤包冷却,皮依旧软韧。擀皮时,师傅们的手法细腻,力度适中,使皮薄而不破,透而不漏,每一张皮都像是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馅,是汤包的灵魂。金华汤包的馅,选用的是上等的猪肉,肥瘦相间,肉质鲜嫩。肉被剁成细末,加入秘制的调料,搅拌均匀,使其充分入味。而汤包的汤,更是其精华所在。要用一只老母鸡和猪皮,兑上适量的水,文火慢炖48小时,而后捞出残渣,再投入刚切好的新鲜猪里脊肉末,继续熬煮,直至汤汁澄澈。冷却后的汤汁与水打肉馅混合,包裹进面皮里,经过蒸制,便成了风味独特的“金华汤包”。
烹饪汤包,是汤包制作的关键步骤。将包好的汤包放入蒸笼,用大火蒸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火太大,皮容易破;火太小,汤包不熟。金华汤包一般一笼共7个,需要3分钟包、7分钟蒸,第10分钟上桌,是一道现做现吃的金华功夫小吃。
吃法,也是品尝金华汤包的一大乐趣。吃汤包,要“轻轻移、慢慢拿、先开窗、后喝汤”,而后加入酸醋或者辣椒,再吃肉,最后吃皮,如果碗里还剩下一点汤汁,那也是不能错过的美味。用汤匙托住汤包,轻轻咬开一个小口,让汤汁流入汤匙,慢慢品尝。然后,再将汤包整个放入口中,感受肉馅的鲜美和皮的韧性。最后,连同皮一起细细咀嚼,享受那满口的香气。
金华汤包,承载着金华人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每一个清晨,当阳光透过薄雾,照进金华的街头巷尾,那些热气腾腾的汤包,就是金华人最温暖的问候。
(记者 张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