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公园
“致敬黄宾虹”金华青年书家书法展
婺城召开黄宾虹出生地、学习处论证会
在细数近现代中国绘画史的璀璨星辰时,黄宾虹先生的名字犹如一颗耀眼的北斗,引领着一代艺术的方向。他的一生,不仅勾画了一位艺术大师的成长蓝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
1
黄宾虹,这位1865年出生的绘画巨匠,源自一个沉浸于书香的家族。随着历史的波折,家族成员逐渐弃文从商,其中,黄宾虹的祖父在金华的商业成就尤为显著。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不仅继承了商业才智,更保留了对文化的热爱,他的字画收藏、诗歌创作和文人雅集,为黄宾虹的艺术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黄宾虹的艺术启蒙,源自于家庭的文化熏陶。他自幼对文字表现出了敏锐的感知和浓厚的兴趣,父亲黄定华便教授他《说文解字》,并请来经师教授四书。黄宾虹对绘画的热爱和天赋在童年时期便初露锋芒,六岁时他临摹的山水画作便赢得了师长的赞赏,显露出他在绘画领域的惊人潜力。
少年时期的黄宾虹,一次回乡应试的经历,让他对故乡的山水风光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份情感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影响着他晚年的画作,使其作品中总是隐约流露出故乡山水的神韵。
在艺术天赋的展现上,黄宾虹十一岁时便自学篆刻,并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刻出了十多方篆印,令父亲黄定华惊叹不已。黄定华对儿子的艺术天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期望,为黄宾虹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黄宾虹的早年经历,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学习艺术的土壤,艺术启蒙让他早早展现出对绘画的热爱和天赋,而少年时期的游历和学习,则让他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一代绘画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经历,我们不仅能够窥见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更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创作理论及技法的领悟和探索,在其成年后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他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生涯早期,主要师法古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体现在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入研究和临摹。1900年,黄宾虹北上谋求前途,与友人游览黄山,黄山的云海奇观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期间的不少纪游文章,都描写了瞬息万变的云海奇景,他把在黄山的所见所感画在画里、写进诗里,创作了画稿三十几幅、诗作十几首。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造化之神奇的感叹,也促使他思考转变师法古人的书画创作理念。
随着黄宾虹对自然美的深入体验,他开始强调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他从古代名家的画作中得到启发,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画作的意境在于气韵的流畅生动,而气韵生动则从骨法用笔而来,所以作画应当笔笔分明,方能体现出浑然天成之势。这一阶段,黄宾虹的绘画技法开始从师法古人转向师法造化,他的山水画开始具有一种纯然之美,这一转变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一次重要蜕变。
2
黄宾虹在49到59岁这十年中,完成了自己书画艺术风格的一次蜕变。他提出了“浓、湿、黑、淡、干、白”六字为画论秘诀,强调笔墨技巧的重要性。黄宾虹认为,笔笔分明是作画的关键,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一种艺术追求。他的画作开始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笔墨更加自由奔放,气韵生动。
黄宾虹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达到了高峰。他不仅在实践中探索笔墨技法,更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总结。1935年,黄宾虹提出了担夫争道法这一新的理论,提倡笔墨相随之理。他的《画学篇释义》以及给门人顾飞的论画长信,是他最后的画论文章,也是对长达几十年的画理探索的一次总结。黄宾虹认为,画言理法,必追溯唐、宋、元、明,研究其得失。既知理法,又苦为理法所缚束。他用自己将近百年的人生去实践这样一条道路:每日早起作画,师古人之法,即如蚕蛹三眠三起,吐司成茧,缚束其身;而若想破茧成蝶就必须挣脱这重重的束缚。
黄宾虹晚年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的作品更加注重笔墨的自由运用和画面的气韵生动。在91岁时,黄宾虹还曾作《方岩悬溜》回忆他的少年游迹。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笔墨技法的精湛掌握。黄宾虹的国画艺术一步一步脱掉匠气,走向自然纯真的自由境界。
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创作理论及技法的领悟和探索,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从师法古人到师法自然,再到笔墨的自由运用,黄宾虹的艺术之路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上的创新,更在于他对画理的深刻领悟和实践。黄宾虹的艺术生涯,是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理论和技法探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宾虹不仅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他在革命创作方面的经历与成就同样值得关注。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动荡和变革紧密相连,其作品和行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艺术追求。
黄宾虹的革命创作经历始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3
1904年,黄宾虹受邀前往安徽芜湖的安徽公学协助教务。安徽公学聚集了一批革命文化人士,如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等,他们在此传播革命思想。黄宾虹在此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这对他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前夜,黄宾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他与革命中的活跃人士黄节交情甚笃,黄节是“国学保存会”的创始人之一,致力于保护国家文物,同时主持《国粹学报》,在国内影响非常大。黄宾虹的处女作《滨虹羼抹》一文的《叙摹印》就发表在《国粹学报》上,这标志着他正式参与到革命文化的传播中。
黄宾虹在上海期间,积极参与《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滨虹论画》《叙造墨》《叙村居》等。其中《滨虹论画》是他的画论代表作,全面反映了他当时的画论思想。文章从画源、派别、法古、院体、重品、尚文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画的渊源派别,以及历代著名画论家的理论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黄宾虹在文章中强调注重笔墨气韵,反对呆、刻、结等弊病,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除了参与国学保存会,黄宾虹还参加了“南社”,在上海的革命中心地活跃。他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创作国画,名声越来越响。邓实曾为他代订“滨虹草堂山水润例”,黄宾虹的画作大多都是苍茫巍峨的崇山峻岭,抑或遒劲奇绝的古松怪石,于笔墨气势上更显刚健之风,深受友人的喜爱。
随着黄宾虹在上海出版及美术界的地位日渐稳固,1911年,他把家人都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这段时光,黄宾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学术研究与诗画创作上。他准备编辑出版《美术丛书》,且有大量文章发表在《国粹时报》和《真相画报》上。后来,他又同友人组织了一个以鉴赏研究古代书画为主的组织“贞社”,聚集了一批书画爱好者及收藏家,对于保护国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