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马看眼缘,对上眼了,那就成一半了。”站在跑马场的入口处,吴水良熟稔地帮着游客们选马,并在短暂的交谈中,讲明了骑马技巧。
“保持身体放松,马儿会感受到。”“拉一下缰绳,马儿会慢下来。”凡此种种提示,细致入微,拉近了游客与马之间的距离,几名游客跃跃欲试,纷纷上马,感受骑马的乐趣。
48岁的吴水良是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人,30年间走南闯北搞运输,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14年前,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马时,就被马的灵性、敏捷、迅速震撼住了。去年,他禁不住来自村里的邀请,在村上开了跑马场。1个人,13匹马,闻风而来的游客,不断碰撞出火花。
现在,跑马场人流量不少,尤其在周末、节假日期间,日接待游客达200余人。积聚的人气,带火了乡村游,助力乡村经济如马儿般跑起来。
采访中,看着跑马场的热闹氛围,吴水良打开了话匣子。2010年,他从北京康西草原,带回了16个月大的黑马“小小”。“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我花了2万元买下它,连眼都不眨一下,运输还另外花了5000元。”他回忆起对“小小”的初次印象,有眼缘,温顺且听话。
经过3年精心调教,“小小”能感知骑马人的状态。新手上去,它会慢走;熟练者上去,它会飞奔。不过,它最大的特点,还是有四个“挡位”,停、慢、快、奔,很好驾驭。后来,“小小”受伯乐赏识,在其再三恳求下,转了门第。吴水良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成为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此后,吴水良养马的热情一发不可收。速度马“顺风”、风度翩翩的“大黄”、温柔的大块头“大妞”等陆续到来。“公主”是他养的第6匹马。“它有个外号,叫‘跑三圈’。”吴水良乐呵着说,会骑的人,它只让对方骑三圈,再多就不行;而他自己,让它跑三十圈也没问题。
当记者问吴水良,与马之间的亲密感怎么培养的?他卖了个关子,讲了两段往事。他跑运输时,每次回家,无论多晚,都要拉着“小小”“公主”出去溜达,再回来吃饭,为此没少挨妻子的责怪。还有一次,“公主”侧翻在渠道里,摔得不轻,他急得叫来起重机,召集了多人,才救了它。“你怎么做,马都感受得到。”
了解吴水良的人,都知道他爱马。不单单是为马舍得花钱,更是像孩子一样照顾它们。每天一大早,他就去马厩叫醒马儿,喂餐、刷毛、按摩、清理马掌,打理得妥妥帖帖。“一天7餐,其中3餐精饲料,4餐是从东北拉来的草料,洗澡用沐浴露,按摩有专门工具,每匹马每月还有500元修脚费。”对比马儿的舒适,他对自己却挺抠,脚上还穿着退役前发的鞋。
除了爱马,吴水良还知马,更懂马。采访当天,记者就见证了一幕。4岁的“贝利”,是一匹血统高贵的安格鲁马。眼见着“黑妞”“大黄”“小白”载着游客小跑得欢,它在隔着围栏的场地中央兴奋起来,撒开了四蹄。“‘贝利’,哦嘞!哦嘞!”吴水良一边用语言制止“贝利”,一边向它快跑过去。拉过辔头,抚摸着马头,很快,“贝利”在他的安抚中静下来。
如今,随着跑马场开业,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马儿们“马不停蹄”地跑起来,这也让吴水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游客隔三岔五来,有的甚至一个月有28天往这跑。”
不过,辛苦归辛苦,看着游客骑上马背,一点点爱上骑马,他坦言特别高兴,“骑马是一项新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身心。希望骑马能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也期待这项运动能为乡村经济添把火,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马晓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