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春花烂漫时,何小红在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小溪村的小院子里侍弄着花花草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她身旁的花架上摆满了各种花材,有含苞待放的山茶花、娇艳欲滴的玫瑰、清新淡雅的康乃馨等,她时而弯腰修剪枝叶,时而驻足端详手中半成品的插花作品,脸上洋溢着对花艺的热爱与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一片花海之中。
1995年,何小红25岁,女儿郑珂不过半岁,母女俩便在金华市区的天堂鸟花苑开始了与插花艺术的缘分。时光飞逝三十载,何小红辗转于各社区花艺培训课堂,而她的女儿郑珂也在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有了自己的花艺教学馆。何小红对花艺的向往源自于父亲何根林,郑珂对花艺的爱好来自母亲何小红的耳濡目染。一家三代与花的故事要从婺城罗店的后溪河说起。
千年花房里的花经济
后溪河村是婺城山茶花的故乡。相传“北山四先生”之一的何基就是将山茶花从宫廷带入婺城民间的第一人。“何氏三杰”栽花布道,也将对山茶花的钟爱传播给了后溪河的淳朴农家。何基第三十七代后人何根林,他带领农户种植茶花,让后溪河家家户户的日子比那盛放的山茶花还要红火。“两片茶花叶子卖五块钱,这样的两片叶子还是普通品种,名贵的品种价格更高,我们姐妹俩在学校吃住一个月的费用也就五块钱,这五块钱还能偶尔接济家里经济不好的同学。”何小红说。而这样的山茶花种满了她家里的三大片苗圃。
当时,后溪河作为“全国花卉先进村”每天接待全国各地来考察学习的人。十五六岁的年纪,何小红便领着外来的茶花商户穿梭于村里农户的田间地头,搭建起了后溪河与外界对话的桥梁。商户们选品挑花,修枝剪叶,以及嫁接国外品种,看着中西品种杂交变化,无不考究赞叹。而作为后溪河的女儿,这份因花而生的笃定和自信,深深烙刻在了她的心里,也让她打开了看世界的眼界。“看到你的资源优势,找到外界的需求缺口,这就是市场留给你的机会。”何小红说。这份敏锐的洞察让长大后的何小红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率先打通云南鲜花直送渠道,做起鲜花批发零售。
繁花似锦又十年,十里红妆送嫁娘。花束装饰婚车,鲜花布置婚房。这份以花送嫁的潮流涌进了上世纪90年代的金华,成为何小红人生中最浪漫的记忆。记忆裹挟着丰富的情感,被何小红悉数倾注于插花作品中。直到后来的三十载光阴里,“一路繁花,许你一世繁华”也成为何小红在婚礼花艺领域的招牌解说词。
改革大浪里的花征程
24岁结婚,25岁生下女儿,何小红辞掉了金华市汽配修理厂的稳定工作,在姐姐开的一家花店里日常插花,修修剪剪乐在其中。在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奔波的年代,买花是小众人群的奢侈。一个在花丛中长大的女孩,随心插剪出一束束美美的花,足以让少男少女啧啧称赞,步步流连。
2000年在杭州“中日友好插花交流大会”上,何小红第一次作为金华地区的代表参赛,现场有许多专业评委出席。何小红非常认真插了两个作品,信心满满想要博一个大奖。憧憬间,评委拉着小姑娘到一旁,悄声说道:“小姑娘,你插的花真好看。但是呢,离专业插花还有一段距离。”“我当时就满脸通红觉得无地自容,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何小红回忆说。而这份羞愧感成为了她开启专业插花之旅的强劲动力。
此后,何小红积极参加各种插花大赛,接触了许多专业评委老师,看见了式样丰富的插花作品。插花艺术相对独立的中西方审美和自成体系的插花形制如两个丰饶美丽的大花园,在何小红脑海里争奇斗艳,让何小红看到了插花艺术在美丽的外表之下另有一番精彩的灵魂世界。“插花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花、叶、枝都是素材,你要通过它们的颜色、形状、纹理等各方面的搭配来讲述你想要诉说的情感和意义。”何小红说。
如此日复一日与花对话,何小红的作品素材不再仅限于采买的花材。在她的眼里,每一寸绿叶的伸展蜷缩都有了心绪表达,每一朵花的翘首顾盼都有了独属于它的风情,还有那院墙深处倔强的野草,山林余晖下的枯枝,安静躺在晨露中的前夜坠落的果子……都夹带着光阴的故事,讲述着命运的启示,成为一个个特别的符号。而如何用好这些自然万物的生命符号,完整表达内心所思所感,恰是何小红指间插花艺术的淬炼。年深日久,这份淬炼让何小红的插花艺术发出新芽,在四平八稳的专业规范之上燃起自由创新之火。
点亮万家的花生活
光阴荏苒三十年,何小红步入中年。而花艺市场几经更迭,花束早已不再是小众的奢侈,逐步走进了万户千家的日常生活。何小红带着她的花艺师团队奔波于各社区、学校的节日活动以及各大企业团建、会员活动的现场,开展插花艺术体验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四五场。
面向家庭插花客群,何小红在专业技巧之外,传递了有关尊重植物本性的理念。“每一种花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养护方法,比如我们养康乃馨只要放一点点水,但是百合、玫瑰就需要水多一点,而每个人的插花作品和人也一样,都有各自的情绪、喜好和表达。”何小红说。于是,在授课中,何小红更倾向于插花规则、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同时鼓励学员自由发挥创作灵感。
近两年,何小红专心于花艺师人才梯队的培养。为了落地“万物皆为素材”“信手拈来就地取材”的授课导向,何小红在白龙桥镇筱溪村开辟了一处小院,栽种了100多种本地常用花材。以茶花、佛手、桂花等婺城道地代表性花材为主的系列插花课程,作为婺州传统插花非遗技艺,也在金华花艺师中间传播开来。此外,何小红作为金华特殊教育学校的外聘老师,持续八年为听障班的孩子们教授花艺课,她希望孩子们学好插花技能,希望插花艺术也能如当年点亮她的人生一样点亮更多人的生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