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舒婷)“培训期间,我们全方位了解了武义的风貌、人文、产业、政策等,感受到武义对自身资源禀赋、基础特点的准确把握,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近日,婺城区-武义县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武义县后陈研学中心举办,来自两地的6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了培训。
全程封闭的管理模式,实践解读、党性教育、思维拓展等丰富的培训方式,联合开展的学习形式,让学员们带着问题来、专心致志听、联系工作学、满载“干货”回。
“培训通过‘跟班学习+实地观摩+交流研讨’的方式,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认知。”区工商联经济服务科科长陈方婷说,“武义的‘后陈经验’加深了我对‘八问’的思考,我认为可以将‘后陈经验’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观念上敢于破冰、在能力上善于破壁、在实践中勇于破题,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自觉自信,助力优化婺城营商环境。”
“走进武义,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名人文化IP+城市地标+产业+网红打卡’等模式也吸引了我,这种模式在婺城文旅上也值得借鉴。”琅琊镇党政办主任王新宇对“如何解答好将千年州府底蕴转化为发展软实力的文化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婺城和武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学员们对两地发展路径、改革创新精神、中小企业培育、城市基层治理等,以课程理论为基础,结合两地实际发展进行思想交流,互学互鉴。
理论课程之余,中青班还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员走进寿仙谷药业、新天齿轮等企业和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三仁乡等乡镇,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边想边记。
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找到突围路径、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区社会经济调查队副队长何佳阳在现场教学中收获了不少启发。“通过实地走访康巴赫、圣雪休闲用品等企业,我深切感受到武义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强劲动能。”何佳阳说,当前婺城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动工具等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转型,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也正快速崛起,“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借助浙师大科创园等平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刀刃向内的改革破除要素制约。”
今年,是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之年,答好“共富题”意义重大。“学习中,各乡镇丰富的经验很吸引我,特别是在怎么做这方面,不同的地区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下步该怎么学、怎么想、怎么干的启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沙畈乡党政办主任陈美含认为,缩小“三大差距”不仅要串联农文旅同质资源,更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联动,打破产业发展乡镇界限,以“一盘棋”思维补短板、促融合。
本次中青班中,学员们还聚焦“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背景下婺城区内河航运对外开放路径”“缩小三大差距背景下生态型乡镇发展的婺城思考”“新时代基层干部内生动力提升的路径”“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地标的产业价值转化”等课题,带着问题研讨、带着问题深入一线调研。
“这次联合培训是一次跨区域的交流研讨,无论是从课堂上,还是调研中,‘婺城视角’与‘武义视角’的相互碰撞,都打开了我们的‘认知天花板’,实现了思想交流、共同成长。婺城学员带着‘八问’来,也将用足用好宝贵的机会和时间,在学习中找到答案,学有所得。”中青班班长黄韧说。学员们也纷纷表示,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用于实践,在中青班的收获,最后都要落在干事创业的行动,为所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