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乐 通讯员 王慧琳)日前,婺城区召开全区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会议,一条讯息引发关注:今年汛期预计区域性降雨量大,台风活动、盛夏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风险偏高,防汛防台抗旱形势严峻。面对这场考验,婺城区早谋划、早部署,以“防”为要,织密防汛安全网。
作为防汛防台工作的牵头部门,区应急管理局聚焦隐患排查、应急保障、提能升级、群防群控四大关键环节,全力构建防汛备汛“安全网”。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整改风险隐患点43处,开展应急演练21场次,储备防汛物资价值超2853万元,为平稳度汛奠定坚实基础。
隐患排查下好“先手棋”
“这个山塘的泄洪道需要再清理”“地质灾害点的监测设备要确保正常运行”……连日来,防汛指导服务组奔走在各乡镇街道,开展拉网式排查。“在全区层面,我们统筹协调组建6个防汛工作指导服务组,下沉一线指导服务,实地掌握防汛工作落实情况。”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周全喜介绍道。
另外,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聚焦“八张风险清单”,对山塘水库和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交通安全、旅游安全等8大领域逐项排查,落实风险区和隐患点“一点一策”,确保各领域度汛安全。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出动检查人员7868人次,检查点位7620处,发现并整改隐患43处。
融合科技推进提能升级
今年1月份,极端天气下山区救援的应急演练在箬阳乡开展,演练现场,无人机呼啸升空,将急救药品精准投送至“受灾”村落。同时,区应急管理局迅速将卫星便携站送达现场,与市中型通讯无人机一同支撑临时通讯……这是婺城区科技赋能防汛的生动缩影。无人机、卫星电话、370MHz移动基站等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据悉,全区发放370M终端40台,卫星电话组件25套,拟采购补充无人机18架,用于对建筑工地、河道边坡、道路干道、边坡防护、河道护栏、水库水位等领域的安全巡查,以科技赋能提升基层防汛防台能力,筑牢民生安全防线,并已邀请市无人机大队入驻婺城,联合25名队员开展培训,强化应急力量建设。
凝聚合力织密“安全网”
防汛知识普及与全民参与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9日,区防指办对区、乡、村三级防汛责任人总计900余人开展了2025年度防汛防台责任人培训及基层防汛知识闭卷测试,内容涵盖基层防汛防台、风险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体系升级建设等,以“防汛第一课”形式全面提升防汛责任人业务素养。
“遇到山洪如何避险?”“转移路线要记牢”……今年以来,一场场防汛知识培训在各村社、学校展开。培训形式丰富,通过应急广播、短视频、宣传手册等载体进行普及,覆盖群众20万人次。另外,还通过“敲门行动”,落实风险区2454名受影响人员“一对一”转移责任等方式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全面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实现全民皆“兵”筑牢防汛“大堤”。
建强体系提升“硬实力”
为全面提升防汛防台应急处置能力,构建科学高效、协同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区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全灾种、大应急”工作要求,持续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强化预案管理、力量统筹和物资保障,切实筑牢防汛救灾安全防线。
截至目前,婺城已修订区、乡、村三级防汛预案295个,包括细化转移避险路线、优化安置点设置及风险区域包保等,规范管理避灾安置场所281处,最大可接纳34870人紧急避险安置。此外,为加快救援车辆精准识别,进一步规范救援现场车辆管理,目前已为各救援队伍发放89张专用号牌。同时,区应急管理局梳理辖区内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情况,统筹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0支、乡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8支、社会救援队伍6支,共975人。
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婺城区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应急体系、提升科技赋能、凝聚社会合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汛安全屏障。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