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家住婺城区城西街道二七花园社区的施美英和丈夫朱春生,沿着家门口的金华铁路文化公园缓缓踱步。“我以前在印染厂上班,丈夫在铁路机务段跑车,这是我们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施美英一家曾在“老二七”生活了二三十年,铁轨、信号灯、老火车头……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铁路元素,是每一位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共同回忆。
一座车站,一段铁路文化的历史。落成于1932年2月的金华老火车站,曾承担着金华及周边市民出行的重要使命。在施美英的记忆里,金华人但凡要出远门,都要从这里出发,她的丈夫终日围着火车转,远行又归来。以金华老火车站为中心,“老二七”逐渐发展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有自己的食堂、医院、小卖部、电影院……
2014年,随着二七区块旧城改造房屋征收公告的发布,这片占地1693亩的全省最大棚户区迎来重要的转型时刻。婺城区一手抓单位房屋扫尾征迁、一手抓城市更新,婺江西路、解放西路、工人路等8条主干道纵横交错,高品质的滨江居住区加速成形,翰林诚品、婺江印月、保利天汇等一批高端楼宇拔地而起,如大鹏振翅降落在婺江之畔。
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老二七”从繁华到落寞,始终与老铁路紧紧相依。“新金华”正在崛起,“老二七”却并没有远去。在改造过程中,婺城区精心保留了包括老火车站在内的8栋历史建筑,占地225亩的金华铁路文化公园应运而生,数百件与金华铁路相关的老物件汇聚在金华铁路文化馆,讲述着“二七”往昔和浙赣铁路近百年的风雨沧桑。
老城更新重塑城市肌理,也催生了蓬勃的新业态。当夜幕降临,在金华铁路文化公园旁的“夜阑金华·1932”特色餐厅,总能见到身穿民国服饰前来打卡的食客;专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打造的城室·青年汇,汇聚了各种时尚的咖啡馆、书店、文创工作室,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潮流聚集地……“我们把餐厅建在百年老建筑内,还原民国时期的生活场景,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金华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夜阑金华·1932”负责人张丽萍说。
如今,“二七区块”棚户区完成华丽蜕变,承载着新发展使命的长湖湾片区登上历史舞台,金华江北老城区不断求“变”,空间布局变优,承载能力变强,人气活力变旺。年过七旬的施美英夫妇选择重新回到这里生活,他们时常坐在老月台的长椅上,看着年轻人从身边匆匆走过。那些曾在铁轨上轰鸣的列车虽已远去,但记忆正以另一种方式进站……
(记者 张红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