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春光明媚。“早上好,让你们久等了。”话音刚落,记者看到步履匆匆走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伊成器,“昨晚在实验室忙到深夜,我每天工作基本在13个小时以上。”
感谢金华的基础教育
在金华市环城小学就读时,伊成器每天坚持早到校、晚离校,练习珠算、心算、笔算。“那时候每天多花半小时打算盘,同学都说我老古董。”面对记者,他笑着回忆,“正是这种训练让我终身受益,既对数字逻辑产生了本能敏感,也养成了专注坚持的习惯。”
2005年,伊成器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随后赴美攻读化学生物学博士。2010年,伊成器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中接触到化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领域。2011年底,回国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伊成器在RNA表观遗传学领域迅速崭露头角,他带领团队开发的RNA编辑技术展现出作为“基因治疗新利器”的巨大潜力。2024年10月,伊成器凭借“探索建立RNA修饰编辑的新工具,探索疾病干预的新方案”站上了“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该奖项旨在奖励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鼓励青年学者探索科学“无人区”。
谈及成就,伊成器说:“金华的基础教育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科研为社会创造价值”
“身处北大这样的顶尖平台,就更要聚焦重大课题。就像金华当年培育我,并非只为多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期望我们能解决实际问题。”伊成器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聪明才智聚焦到难题的解决上,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并提出三条选题建议:避开已有成熟方案的项目,摒弃单纯追求论文产出的课题,拒绝缺乏社会价值的实验。
伊成器的科研历程便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2015年,在RNA修饰研究中面对欧美团队的领先优势,他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团队深入分析,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最终获得比欧美同行更完整的数据,并成功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从RNA修饰检测技术的开发到基因治疗新策略的探索,伊成器始终聚焦重大课题——“做重要且有价值的事”,践行“科研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初心。
心系家乡助力发展
谈及家乡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他如数家珍,康恩贝制药的现代化生产线、浙大金华研究院架起的产学研桥梁,在他眼中皆是家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魄力。
伊成器尤为关注家乡特色中药资源,他表示,借助现代生物技术解析传统药方,极有可能成为金华在生物医药产业细分赛道实现突围的关键,这既是对传统中医药的传承,更是金华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他也积极谋划着与家乡的合作路径: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担任产业顾问,为地方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引荐优秀青年人才,为家乡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