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东北林蛙南漂记

2025-07-16 09:11:1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摄影 黄佳慧 卢晓飞

 

  在婺城区沙畈乡乌云村的邹氏农业养殖基地,4个养殖大棚一字排开,8万只东北林蛙正“丰衣足食”地“住”在这里。今年4月从山东省引进的林蛙卵,已长到了纽扣大小,活蹦乱跳的样子让基地负责人邹建勇格外欣慰。

  东北林蛙又叫雪蛤,是我国北方特有的珍贵两栖动物,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闻名遐迩。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沙畈乡招引了2个东北林蛙产业试点项目,总投资260万元。邹建勇成了首批“吃螃蟹的人”。

  1 15小时跨越千余公里

  一只只珍稀的东北林蛙,是怎么从北方“跳”到江南,又在婺城扎下了根?

  今年4月初,来自山东省莱州市的8万只东北林蛙卵,搭乘飞机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在完成飞机到卡车的换乘后,于第二天凌晨1点半到达沙畈乡乌云村。“上午10点就被拉走了,后来又经过空运、卡车转运,整个过程超过15个小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邹建勇回忆道。

  东北林蛙初到婺城,会不会“水土不服”?在邹建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养殖基地。只见基地大棚内,一根根竹子整齐铺开,一丛丛绿植枝叶茂盛,至于林蛙却连影儿都看不见。邹建勇轻轻掀开竹子,原来小蛙们都躲着休息呢!它们三五成群,惬意地享受着静谧的时光。

  “林蛙是夜行动物,白天要休息,晚上才活动。所以,白天尽量要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邹建勇说,“北蛙南养”的密码,关键在于变态期和越冬期。截至目前,8万只林蛙卵中,已有90%左右的林蛙完成了从蝌蚪到幼蛙的变态,适应性良好,长势平稳。

  2 24小时科技赋能成长

  东北林蛙主要产地位于北方地区,南北气候环境差异巨大,“北蛙南养”挑战重重。

  为了给东北林蛙营造合适的温度,邹建勇在每个大棚里安装了温度计。一旦棚内温度超过32摄氏度,就启动喷灌设施降温。“接下来,计划把顶棚遮阴网改成薄膜,引进智能喷灌控温系统。温度过高时,系统会向薄膜喷水,实现自动降温。”

  不仅仅需要合适的温度,优良的水质同样重要。“东北林蛙的生理特点相当特殊,它在水下冬眠时用皮肤呼吸,如果没有活水供氧,会窒息而死。而它的皮肤保水功能弱,在湿度不够的环境下,也容易因为失水而死亡。”邹建勇说,沙畈水质优越,每个大棚的水池都连通山泉水,并设有氧气泵,确保林蛙生活有一个好的水环境。

  东北林蛙对进食要求也很高,只吃活虫,不吃死物。每天傍晚,邹建勇都会端着装满活体黄粉虫的容器,轻轻推开基地大棚的门,细心地将黄粉虫均匀地撒向食台。每撒一处,林蛙们便从四面八方蹦了出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美食。“如果饲料不足,林蛙会‘自相残杀’。喂到110%的饱,就会刚刚好。”

  在技术层面,浙江师范大学团队为林蛙养殖提供了有力支持。浙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硕士研究生李晗介绍,林蛙养殖的关键在于变态期和越冬期,只要平稳度过这两个阶段,后续养殖便无大碍。

  据了解,雌性林蛙输卵管富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性激素,整只售价可达240元一斤,其输卵管烘干后更是能卖到3600-4000元一斤。接下来,沙畈乡将深化与浙师大团队合作,攻关雌雄性别控制技术及雌性林蛙输卵管提炼工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3 “蛙声”一片“蹦”出致富新路

  实际上,养殖东北林蛙,并不是邹建勇首次与蛙类打交道。

  2016年,邹建勇在浙江师范大学团队帮助下,在沙畈乡乌云村木坞自然村开始养殖石蛙。石蛙,因味道鲜嫩甘美,且具有食用滋补和药用功效而享有“百蛙之王”的美誉。9年来,邹建勇的石蛙养殖效益逐年稳步增长。在供应本地市场之余,种蛙同时销往衢州、宁波、台州等周边地区。

  近段时间,邹建勇每天5点就起床巡视石蛙、林蛙基地,对食台上前一天剩下的饵料进行清扫并消毒。“由于气温越来越高,蛙类养殖涉及的喂食、消毒、水温等环节都要仔细,容不得半点马虎。”

  说起养蛙的经历,邹建勇记忆犹新:过去在外地从事过裁缝、修车、苗木等行业,2013年回到了沙畈乡种植白猕猴桃。在偶然了解到石蛙的市场价值后,就有了养殖石蛙的想法。

  “不过,毕竟是‘门外汉’,首次引进蛙苗时,运输过程中就遭受了‘全军覆没’的损失。”邹建勇说,直到2018年,新一批石蛙被客户全部买走,挣到了第一桶金,销售市场才随之打开。

  有了经验,邹建勇便开始扩大规模。去年,在沙畈乡停久村建起4亩石蛙养殖新基地。如今,又在乌云村开拓东北林蛙养殖基地,让他的蛙类养殖版图扩展到了20多亩。

  近年来,沙畈乡构建起石蛙、青蛙、林蛙“三蛙”协同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接下来,待东北林蛙养殖成功后,将带动全乡各村参与“三蛙”养殖,并逐步扩大到西南山区,让深山“三蛙”成为致富“金蟾”,带着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