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洪珊)日前,婺城区安地镇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标志着安地镇侨联正式成立,至此,婺城区共成立基层侨联组织15个,除山区乡镇外,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域覆盖。这是婺城区深化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的里程碑,也是推进侨务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婺城区侨联以“固本强基、提质增效、融合赋能”三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全域覆盖、活力迸发的基层组织体系,打造为侨服务示范阵地11个,创建省级以上阵地9家。其中“联心侨暖心工作室”获评2021-2022年度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涉侨服务满意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数字赋能助力服务再升级
“完善侨情档案信息库是推进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区侨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前期存在的侨情数据不完整、信息准确性不足等问题,区侨联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协同18个乡镇(街道)开展多轮次、系统性的信息摸排工作,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区-乡街-村社”三级联动,确保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精准管理。
在全面摸清辖区侨情状况的基础上,区侨联指导基层侨联组织组建“侨邻帮帮团”,由主席轮值担任团长,联合村社开设“公益课堂”“银龄学堂”“小候鸟侨爱班”,面向侨界“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等群体,提供关爱帮困、便民利民服务。
此外,区侨联也持续擦亮“联心侨暖心工作室”国字号招牌,协同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以“东西联动”实现“城乡覆盖”,以“123456”工作法打通办事“绿色通道”,涉侨事项均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工作室成立至今,累计受理调解矛盾纠纷84起,开展涉侨法律政策宣传2300余人次,走访慰问侨胞侨属380余人次,帮助解决侨胞安居、子女教育、成果转化、创业扶持等问题25个,办结“三侨生”加分事项53件,帮助23名华侨、港澳同胞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全域联动打造特色化阵地
区侨联坚持全域统筹规划,整合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场地资源,创建区级“侨胞之家”示范点2家,镇街级“侨胞之家”示范点4家,并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开展包粽子、缝香囊、做月饼、写春联等传统文化活动,结合线上互动的方式吸引海内外侨胞、归侨侨眷参与,推动基层侨联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同时,依托各地特有资源,因地制宜指导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望山隐庐无界艺术馆成功创评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立足非遗特色文化,对雅畈婺州窑博物馆、安地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等侨界研学基地进行提档升级,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侨媛故乡行、港澳青年浙江行等活动为契机,先后组织15批次1300余人次到婺城参观考察,不断提高自有阵地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以侨架桥释放发展新活力
“这里的办事效率高,环境好,服务优,以后每年车子年检都来这里。”在白龙桥镇的脉通汽车检测有限公司,村民倪旭华连连点赞道。作为金华市首家智能化汽车年检服务机构,该企业由白龙桥镇侨联主席郑宝银创办。
2020年,为了盘活村集体资产,郑宝银租用白龙桥镇郑路村村集体土地,通过开展汽车检测、汽车安全检测、汽车尾气检测一条龙优质服务,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其他产业发展,助力家乡发展。
在郑宝银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婺籍侨商走在了“回家路上”,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侨力,婺城区“千侨帮千村”工作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迭代升级的广阔前景,迎来“侨助共富”新局面。
今年7月,琅琊镇侨联主席戚凌杰牵头组织十余名本地企业家代表赴深圳,围绕智能制造主题开展专题考察学习活动,为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升级、产业转型打开眼界、拓宽思路。这些年,婺城区陆续吸纳30余名侨界专家学者、侨商侨企、归国留学人员组建“共富智囊团”,承办“之江同心·侨助开放”座谈会、茶花产业发展研讨、共话乡村振兴大讲堂等活动,通过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平台共搭、活动共办,力促智力回归、资金回流、资源回乡。据统计,已促成侨界共富项目9个,总投资额1220万元,为婺城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