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陆咏梅的散文集《今夜月色朦胧》出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2008年到金华教育学院读书,荣幸地成为陆咏梅老师的学生。她当时教必修课《写作》和选修课《儿童文学》,我还是她的课代表,时光匆匆,至今过去十七年了。我毕业后忙于工作,与陆老师虽然交集不算多,师生情谊却从未改变。我和陆咏梅老师的交往虽然都是一些琐事,毫无波澜,但非常亲切,平凡中更能够显示出陆咏梅老师的真性情、真品格。在我眼中,陆咏梅老师是具有大智慧的。她为人谦和温润,做事不急不躁,哪怕遇事也总能从容不迫,坦然接纳每一种结果。她把名誉与财富看得很轻,这份通透是她长期修身养性沉淀的境界,也是历经岁月淬炼后人生智慧的显现。我从陆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
我第一次见陆老师,是在入学后的始业教育课上。当时,学院实行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与时任教务处处长的陆老师共同对接我们班。课上,副院长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珍惜学业、不负时光,而陆老师恰好坐在我后排。她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悄悄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将今晚的活动写成一则消息”。那时我虽不认识她,却知道她是学院的教务处处长。我虽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但也不敢怠慢,当晚便认真完成了任务。她表示肯定并主动打我电话让我今后可以多向学院广播站投稿。后来她给我们上必修课《写作》又选我做课代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临时任务”,是她悄悄挑选课代表的特别方式。毕业后我本该去学校当一名语文老师,但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记者。如今再回想这段往事,心中颇为感慨,当年她递来的那张纸条,悄然为我日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笔。
陆老师是金华教育学院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这份受欢迎,既源于她的亲和,又源于她治学的严谨与认真。她教授《写作》课时,对我们的要求格外严格。每位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两篇随笔。即便她日常工作繁忙,但她从不会敷衍批改,每篇随笔她都会逐字细读、写下批注,之后再将批改结果交由课代表整理成表格。到了学期末,她会根据每周随笔成绩算出平均分,作为这门课的重要考评依据,整个过程公平公正,让每位同学都心服口服。许多同学毕业前都会捧着那两本写满批注的随笔本感慨:整个大学时光里,这是最扎实也最珍贵的收获。如今想来,正是她的这种严格,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本功。
在我印象中,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件是她对讲台的热爱。在为我们讲授《写作》课一学年后,她因工作调动前往市教育局督导处挂职,即便岗位变了,事务更繁杂,她却始终放不下讲台,坚持每周回校给我们上课。她从不说教“要热爱教师职业”,却用这种“再忙也不丢课堂”的行动,言传身教地告诉我们:当老师,就要始终把讲台放在心上,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坚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来对待工作的态度。更让我难忘的是,有一周她因工作繁忙实在无法回校,她让我代她给同学们上写作课,也因此,我有给班级同学上课一周的经历。另一件事则有些遗憾,陆老师开设的选修课《儿童文学》,我无缘参加。这门课开设在我大三时,我当时因挂职担任金华市学联主席,需要全日制脱产在共青团金华市委工作,因此错过了这门选修课。后来我的写作与儿童文学息息相关,也常常会想起这错过的一门课。
参加工作后,我与陆老师的联系从未疏远——她始终是我心中最敬重的榜样。平日里,同学们聚在一起聊起大学时光,陆老师的名字也总被频繁提起。如今,退休后的她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与对文字的执着,笔耕不辍,将日常所思所感结集成册,这份坚持与热爱,更让我深深敬佩。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陆咏梅那些温润的文字里,读懂她的通透与智慧,汲取到为人处世的力量。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