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
公众认可度应成为衡量民生工程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农村公共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应当看到,在我们的农村民生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农村民生工程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根据笔者近期的调查,少数民生工程质量堪忧。在一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大门紧闭,据周边群众反映,这些地方仅在领导视察、外地参观或者记者采访时对外开放,群众办事仍旧少不了跑腿犯难。有一个县,虽然实行了村卫生室医疗报销制度,但有的村庄由于电脑不能上网,群众的医疗费用一直没有报销过。在一些居民点,自来水管道早已安装完毕,但从来没有流过一滴水。在一些刚刚竣工不久的乡村公路上,由于道路质量太差,大坑小坑坑苦了过往路人及车辆,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在一些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入住率不到30%,有的群众抱怨住楼房不方便,生活成本高。此类现象屡屡出现,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工作考核机制中民众话语权的缺失。一方面,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一些领导干部发现,工作干得扎实与否并不重要,群众认可不认可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得到上级的肯定。为此,他们难免要千方百计出亮点,一哄而起造声势,一丝不苟搞形式,把民生工程变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怕上级听不到、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民生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另一方面,有些考核部门“深居简出”,主要靠打电话、听汇报了解下情,有的即使去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在会议室“调查”,在宾馆“蹲点”,这就难免偏听偏信,助长形式主义之风,为民生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隐患。
农村民生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打击了农村居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妨碍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就是不折不扣地把各类民生工程做好做实。相反,民生工程中的形式主义违背了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决策部署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总结上、口头上,失去对工作的指导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二,损害党群关系,伤害农村居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民生工程发生质量问题,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视农村居民的冷暖和疾苦,无视群众的感受和利益,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降低党员干部和政府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政风。民生工程只求形式不重质量,必然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干部队伍思想涣散、巧于应付的不良倾向,助长弄虚作假和浮夸之风。
笔者认为,要保证民生工程的质量,让农村居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听取群众的真实声音。防止民生工程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农村民生工程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老百姓最为实在,一定要放下身子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了解民生工作的实际进展和不足之处。
第二,积极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处处需要群众的监督。例如,在农村救济金的发放过程中,就有个别地方因为没有及时公开领取人员的基本情况,引起群众不满;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把救济金违规发放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使真正的困难群体得不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只有把民生工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农村民生工程质量的好坏,要由农村居民来评价。在政绩考核中,只有农村居民真正拥有评价政府工作的话语权,各级各部门才能自觉克服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尊重群众意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执政为民,以民为本。当前,我们党在干部考核中越来越注重实绩,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越来越重视民主,只有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的领导干部,才能赢得党和政府的信任和关注。做好农村工作,也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群众的贴心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民生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资料来源:2010年5月24日《学习时报》
人民论坛
上访截访:负和博弈支配下两败俱伤
为获得应得补偿,广东省广宁县北市镇农民江先玉2004年上访至今,花费已超6万元。除了2000元的村民捐助以外,其他的钱都是借来的。江先玉称,上访花费包括车旅费、餐饮费和误工补贴等。而2009年12月30日的那次上访,当天政府截访的花费就达1万多元。
上访需要成本,截访同样需要成本。江先玉等人6年上访花费逾6万元,对于农民来说不是少数。而当地政府截访同样花费不菲,仅一次就花费逾万元。显然,这是一次负和博弈,即双方博弈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可谓两败俱伤。
将视线拉长就会发现,我们似乎正在遭遇越来越多负和博弈,在不少方面我们不是共同进步,而是两败俱伤。比如有的人为释放心中怨气,屠童泄愤。但不仅孩子无辜遭殃,他更没有好报,等待他的却是严厉惩处。
有些时候,共识似乎越来越难达到,人们总是按捺不住越来越大的火气。比如,不少官员一看到民众表达不满就眉头紧锁、冷若冰霜,甚至恼羞成怒。与此同时,不少老百姓也对部分官员失去信心,他们不再乞求,不再信法或信访,开始迷信暴力等其他手段。
其实,如果官员多一点节制,或者多一点宽容,许多矛盾完全早就可以解决,而不必弄得舆论哗然。以千名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例,如果辽宁省庄河市市长出来见上农民一面,甚至提前介入解决农民反映的问题,自己的乌纱帽不仅不会被摘,反而会受到嘉奖。但是太多的官员宁愿躲在办公室里悠哉游哉,也不愿意拿出一点精力解决民众诉求和化解民怨。当民众一再失望,就必然陷入绝望,从而“破罐子破摔”,哀莫大于心死。
日前,有学者认为,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现有的维稳思路和工作方式不但难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反而导致“越维越乱”的恶性循环。走出这种被动局面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有限政府、法治渠道、利益表达和多元机制。这的确是切中肯綮之谈。如何凝聚共识,减少矛盾多发,达到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确乎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题了。
——资料来源: 2010年5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