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秧歌扭出新节拍
——记“望江杯”农村文化耕耘奖获得者鲍友棣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琅琊镇琅琊徐村的老年人活动室里,就有一群中老年妇女在扭秧歌、唱民歌、打花棍,她们唱得投入,舞得专注。据了解,琅琊徐村这支秧歌队从1992年成立起,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在这里活动。秧歌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名叫鲍友棣,今年已经78岁了,曾经担任过乡镇干部。
1992年退休回到琅琊徐村后,发现村里老年人生活枯燥、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些妇女热衷于搓麻将、打扑克。鲍友棣想起城里老人们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活动,既充实了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她就想组织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把妇女们都吸引过来。
鲍友棣说,有一次看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扭秧歌”的镜头,“这不正是极好的活动项目吗?”鲍大妈眼睛一亮。因为上了年纪的人,对于秧歌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般农村人对扭秧歌都情有所钟。她和几个妇女一商量,这些在解放初期就扭过秧歌的妇女都非常赞同这种群众性娱乐活动。花了一番功夫,在1992年,当时原金华县最早的一支农村秧歌队就在鲍友棣的牵线搭桥下建成了。说起创建秧歌队,鲍友棣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挖掘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
鲍友棣说第一次报名参加秧歌队只有四五人,最多的时候,秧歌队队员达到100多个,许多年轻妇女也都来参加了。秧歌队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1993年,为了庆祝琅峰山白沙庙开光,鲍友棣带领着100多名队员在琅琊集镇上载歌载舞、倾情表演,首次演出非常成功,秧歌队声名大振,汤溪、蒋堂、沙畈、箬阳等地都邀请她们前去表演。1994年这支秧歌队,曾代表原金华县出席金华市为迎接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而举办的“庆三八·迎九五”大检阅。
秧歌队出名了,鲍友棣和队员们没有固步自封,认为不能老是唱过去的秧歌。时代变了,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变了,秧歌的格调内容也应该相应地有所变化,才能跟得上日益发展的形势。为此鲍友棣动了不少脑筋,她自编自演了《新年拜年歌》、《尊老爱幼歌》、《十二月劝赌歌》等一系列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秧歌队发展到后来,队员们已不仅仅局限于扭秧歌,鲍友棣又在节目的形式上动开了脑子,“打花棍”、“敲快板”、“演小品”,这些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一出台了。1995年,鲍友棣编排了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歌颂改革开放政策好》,这是秧歌队第一次演出反映新形势内容的作品。鲍友棣深知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她编排的《说嫂嫂》、《挑花篮》、《老太婆赶集》等反映计生工作的作品也出现在秧歌节目中,秧歌队成了当地计生宣传的有力工具。鲍友棣还编写了《劝赌歌》,劝告群众不要赌博,很有宣传效果。一些对“小搞搞”上瘾的妇女加入秧歌队后,天天晚上参加娱乐活动,自觉戒赌了。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妇女,参加秧歌队活动后,心情开朗了,身心愉快了,身体也健康了。有些妇女本来有隔阂,邻里之间产生过矛盾,参加秧歌队之后,大家在一起唱歌,编排节目,矛盾渐渐消除,关系融洽了。不仅如此,秧歌队还主动做一些妇女调解工作,原来关系较紧张的婆媳关系和夫妇关系,也得到缓解。
据统计,18年来,鲍友棣带领秧歌队演出达130多场次,举办过3次民歌吟唱会,演出节目多达40余个,整理收集民歌30余首。花棍舞被区委宣传部评为“特色文化”项目,2009年9月,她自编自导的婺剧表演唱《仙女游琅峰》曾获金华市首届中老年文艺汇演一等奖。鲍友棣的事迹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金华电视台、浙江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38次播放到琅琊徐秧歌队表演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