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从就业到创业
沙畈乡青春村的郑斐帆现在已经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还有一个学期就将完成学业踏上实习岗位。“现在每个学期的学杂费等都由政府帮我解决,我自己只需要负责住宿费和生活费。”昨日,在采访中,郑斐帆告诉记者,“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给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解决了不少难题。说到以后的工作,他也信心满满:“我在学校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到时候找实习岗位应该没什么问题。”
从2005年开始,婺城区大力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免费帮山区乡镇低收入农户子女圆“大学梦”,既解决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学难问题,又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截止目前,我区已经推荐招收培养5批、27名大学生。此外,我区还通过“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区青年扶贫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山区农民提供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及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输血’不如‘造血’,人才扶贫、产业开发、金融扶贫等等都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点。”婺城区农办主任倪玉奎表示。近几年来,婺城区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以低收入农户增收为中心,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结合我区实际,以产业开发、下山移民、来料加工、金融扶贫、结对帮扶等为主要抓手,大力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婺城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曾经,有技术有想法没资金困扰了不少山民,但有力的金融扶贫措施,解决了很多人的心头之困。罗埠镇塘角头村的村民周祥喜是金华市三龙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两次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他表示,就是这些扶贫贷款帮了自己的大忙。去年3月份,周祥喜准备成立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生态渔业养殖和野生鳖养殖,申请的2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解决了他的融资难题。今年上半年,借助于扶贫小额贷款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的东风,周祥喜又申请了一笔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如今,他简称了9个鱼塘,还租用了60余亩稻田进行生态养鱼,带动了31户农户,实现增收50多万元。
自2007年10月启动扶贫小额贷款以来,婺城区帮助了较多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发放委托贷款359户,173.7万元。去年启动新一轮的扶贫小额贷款后,贷款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贷款额度也有所增加,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0户、1103.6万元,有效帮助了低收入农户创业发展,也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来料加工大户发展壮大。
通过各种“造血”式扶贫活动,我区开发式扶贫工作正扎实有效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十分明显。目前,我区已先后建立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汤溪南门、上邵6个移民新村,实施下山移民9805人;共举办劳动力培训班206期,培训山区农民30802人次;组建了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山区高效生态农业有了初步发展。去年,全区低收入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2500元的有6523户,其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4000元的有4913户,大大促进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