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读沈石溪动物小说《瞎眼狐清窝》有感
儿时的我,认为爱就是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爸爸千依百顺的愿望满足。有人是说爱是给予,爱是奉献,爱是要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我读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小说《再被狐狸欺骗一次》,特别是其中的一篇《瞎眼狐清窝》,对爱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文中讲道:小狐狸长到一岁半的时候,狐狸妈妈就会强迫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从窝里将孩子赶走,无论小狐狸怎样不舍,狐狸父母一定会用尽各种办法,甚至撕咬伤害孩子,不遗余力地将孩子赶出去。文中一只瞎眼狐和自己的幼狐相依为命,每天靠着咬住幼狐的尾巴到处找食吃。就是这样一只靠着孩子才能生存下去的瞎眼狐,却在该清窝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凶神恶煞地,将自己的幼崽撵了出去。当幼狐三番五次地把抓到的猎物给她送来时,她强忍着饥饿,就是不吃,彻底断绝幼狐回家的念头。
故事的结果是瞎眼狐活活地饿死在洞口,饿死在孩子送来的四只老鼠前,宁死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回窝。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像我一样感叹狐狸父母的残忍,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富有人情味的人的世界里,家是自己随时想回就回的港湾。
难道真的是畜生无情吗?这位失去生存能力的瞎眼狐母亲又为什么自绝活路?原来,清窝类似于人类的成年礼,对于狐来说,是一种古老的不可逆转的习性。一岁半的狐,正站在幼年跨向成年的门槛上,这是一个塑造性格的关键年龄。倘若这个年龄的小狐继续滞留在旧窝,滞留在母狐身边,就会造成永远无法补救的性格缺陷,带来终身的灾难。瞎眼狐之所以宁肯饿死也要把小狐狸赶出家,正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窝囊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被淘汰。读到这里,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深的震撼,更为自己对狐狸无情的推测而愧疚。狐狸妈妈清窝的行为表面看是残忍无情的行为,实际上却包含了一种高瞻远瞩的大爱。就像文中所述的那样,“作为一只狐,如果你在幼年跨向成年的转折关头没被清过窝,也没有经历过被驱逐出家的苦痛,也就没有浪迹天涯的冒险,也就不会有用生命作抵押的开拓,也就不具备独立生活的生存能力,没有被清过窝的狐,就像没淬过火的刀,没开过口的剑,永远也长不大,永远是废物。”
俗话说得好,“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一味地呵护,一味地眷恋着自己的孩子,最终只能是害了孩子,也就恰恰验证了古人的那句话“娇子如杀子。”再想想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了,有几个会自己洗衣做饭,有的居然不会系鞋带,每每鞋带散开了,在地上甩那么长,却不知道自己尝试着系一系;书包不会收拾,桌子上向来都是一团糟;课余时间不能够自己合理安排;遇到一点困难,就晕头转向......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或许,他们身后都有一个不舍得放手的爸爸妈妈吧!在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惬意生活时,我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父母这棵参天大树若是不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了,自己该怎么办?由此看来,瞎眼狐妈妈的清窝行为表面残忍,但却是一种牺牲自我,为孩子成长深谋远虑的壮举。
合上书本,我脑海里不禁回荡起那首好听的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指导老师章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