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消除几种思想障碍
有学者认为,我们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认知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我很赞同这一判断。但实际上仍然有一些认识需要澄清,一些思想障碍需要逐步消除。
其一,关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党的重要文献历来提法是前者带动后者,这是对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中国互联网化的迅猛发展,已出现前者滞后于后者,后者在推动前者的客观现象。故二者关系实际是互相影响,难以分割的。这实际也是一个“党群关系”问题。要建立“官民”良性互动,就必须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为人民民主“过于超前”就会“构成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挑战”,从理论到实际都不好说通。
其二,关于中国推行民主的条件。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民众缺少民主训练是事实,但不能用老观念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不能低估今天中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这里不来阐述今天世界的民主化潮流,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互联网化的快速推进;不来细说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已经确立起来的新的起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新的社会条件下广大党员和民众民主意识、民主要求的提高。民主无非是保护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政治制度。它自然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但当前正面临加快这个建设的客观形势和良好时机。
其三,关于推进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党已提出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在形成和实行这个“三结合”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对列宁90多年前提出的“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理论和体制的历史性突破。“结合”不是简单地半斤加八两。结合的基础是什么?是人民当家做主。人大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重要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也是实行这种“结合”的最重要机构。保证党领导的正确性,最重要、最关键环节正是通过人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此基础上,把党的主张变成法律——国家意志。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不是简单的“表决机器”。全党代表大会通过十七大报告说,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离开这一重要原则,是断然没有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的。
其四,关于发展民主维护稳定。我们所需要的民主,不是大哄大嗡,不是“街头政治”,不是“文革”中的“大民主”;而是制度化、法律化的民主,是党领导下的有序的、可控的民主。只有发展这种民主,才能妥善地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和冲突;才能合理整合和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才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的不断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从而才有中国社会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表现,不正是由于没有切实保障党员和民众的民主权利而导致腐败蔓延、诱发群体性事件以及相关的重大事故吗?把民主与稳定对立起来是不合乎社会实际的。
——资料来源: 2010年6月21日《北京日报》
经济观察
取消退税红利挤压落后产能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6月22日联合下发通知,自7月15日起取消钢材等406个税则号商品的出口退税。
在外贸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这一力度空前的调控措施剑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更加突显我国决策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的决心。
自2008年下半年起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稳外需举措,为我国外贸企业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亮丽的数据背后,我国外贸结构中附加值低而能源消耗高的产品依然占有相当数量,部分行业盲目扩大生产,以低价进入市场,靠数量赚取利润的老路子依然没有多大转变。
与应对危机时多次小幅上调出口退税率不同,此次政策反向调控力度空前,很多商品原先享受的出口退税被“一步到位”取消,这无疑向企业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政策红利取消后,落后产能势必无利可图,无法生存,企业必须迅速扭转粗放经营的惯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工艺改造中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坚持不懈地运用新型实用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品升级改造,在国际市场的洗礼中练就强健体魄。
——资料来源:2010年6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前沿论坛
未来30年我国土地供给缺口巨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周天勇教授就开始对中国“三农”、粮食、土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当下,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一日千里,他的思考又在向前推进。
近日,周天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话:“算账的结果让我吃了一惊,中国的土地根本不够子孙后代用!”
他说,工业化和城市社会中,如果耕地大量被占用,粮食供给会不安全;如果城镇居住用地得不到保障,房价会畸高,也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对交通、能源、服务业等用地供应不足,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而过多占用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则会日益恶化。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不可增加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
周天勇测算后提出,2040年时,考虑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业需要25.1亿亩耕地,即使目前的18.2亿亩耕地一点也不减少,缺口仍接近7亿亩!
“我到全国各地调研,如果算上过去人民公社可能出现的围湖河造田、开垦荒地,并且瞒地,我估计实际的耕地可能比目前多出6亿亩左右。但是,每年的粮食、油产量是固定的,如果多出6亿亩地来,这只能说明,我们实际粮食平均亩产较低。如果不提高亩产,2040年农业耕地缺口比7亿亩更大。”周说。
——资料来源:2010年6月18日《报刊文摘》
热点聚集
官员“官腔”被打断,再证急需改文风
6月21日,央视《24小时》节目主持人电话连线江西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一位副主任,请他介绍灾情及群众撤离情况,副主任却在直播连线中念起了领导名单和“重要指示”。无奈之下,主持人只能两次打断,请他直接回答群众有没有安全转移。事后,当事人成了网友恶批的对象。
近10万群众生命财产受洪水威胁,从中央领导到全国公众都牵挂,相关官员却对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反倒“背书”式地罗列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浪费重要的直播时间和新闻资源,被主持人打断,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正常的灾难应急处理机制下,地方领导对灾情迅速作出反应本是分内之事,无需过度强调;相反,人们迫切需要知道的,恰恰是避而不谈的灾情与灾民安置情况。这位官员在不恰当的时间,将中央媒体当作了邀功和向领导示好的平台,难怪会遭遇“板砖”齐飞。
只不过,打官腔固然值得挞伐,但公平地说,也许他并不是刻意要借机讨好谁,甚至可能只是下意识的反应。如果跳出洪灾肆虐和现场直播的特殊语境,类似的官腔套话,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矿难发生时,人们最关心是否有人员伤亡,有多少矿工成功获救,可听得最多的却是“某某领导高度重视”“某某和某某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被困矿工家属情绪稳定”;一些会议,如钟南山代表在2009年两会中就直言,有的代表10分钟发言有8分钟都在歌功颂德;各种讲话、文件中,“穿靴戴帽”的铺垫随处可见,人们似乎也习以为常;透过每天的媒体,有多少用语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甚至“耳熟能详”,又有多少是在批量生产“正确的废话”?
究其因,在于整个社会话语的割裂。曾有学者指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存着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系统:一套用于公共生活或者政治生活,一套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官话套话让我们觉得刺耳,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官员的政治话语与我们日常所用的话语系统之间发生了冲突。也许,在平时,坐在主席台上讲话、作报告时,这位官
员就是这样讲的,听者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虽然没什么内容,大不了略过不听就是。但放在特殊的语境下,被直播连线广为传播后,其荒诞感立刻显现。
这样的现实也说明,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改文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风、会风和话风,折射的是官员的作风和政风。当主管防汛的官员,在介绍灾情时只顾打官腔,民众又如何能放心其主导的救灾举措?因此,做让人民满意的干部,还真要从文风、话风抓起。
——资料来源:2010年6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