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参与式财政”,基层预算民主新探索
最近,一个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并不多见的浙江城市——温岭,进入外国媒体的视野。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这个县级市目前正在实施一场基层民主实践:民众参与市政府预算制定。《洛杉矶时报》网络版15日刊发了美国记者查尔斯•胡兹勒发自温岭的采访报道。报道说,在温岭,这里正走出一条新路:温岭民众可以参加市政府的预算制定听证会,向政府建议该如何花钱。
事实上,温岭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新河、泽国两镇开始率先“试水”公共预算变革,后来逐渐形成所谓的“参与式财政”,或者说是“参与式预算”。经过近五年多的历练,温岭模式越来越成熟,不仅将预算恳谈从乡镇一级升格到市级,预算改革还有多方面创新,一方面是在提交预算修正案后植入代表辩论程序,而这是人大制度的一项创新;另一方面是将5年前诞生于新河镇的参与式公共预算改革扩大到市里的5个大镇。
这项由民主恳谈与预算审查相结合的“参与式财政”改革,是我国基层预算民主的有益探索。首先,有利于公众对基层政府“钱袋子”的看管。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变革,尤其是参与式预算改革,不仅能让公众利用这个崭新平台,有效监督政府日常行为,推动人大监督政府改革,更为重要的是,也有利于普通老百姓对政府的“钱袋子”进行有效看管,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能架构起公众与政府、人大之间的对话机制。温岭基层预算民主的内核,在于政府预算决策、人大预算审查和民众监督三者之间,搭建起民主协商机制,从而建立起公众与政府、人大之间的对话机制,这不仅容易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也是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而且这种人大、政府和公众三方都参与的基层预算民主改革,也能有效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化进程。
此外,也能有效促进预算民主“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之间的对接。今年以来,全国各级预算民主开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广州、上海,还是各部委如财政部、审计署和商务部等,都相继公布了详尽的预算科目;而在基层,除温岭受国外媒体关注外,还有曾引爆国内舆论的四川巴中白庙乡预算样板,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之间的对接,不但非常有利于规范、有序地在大范围推广公民参与预算的实践,也能充分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的对接优势,积极稳妥地进行地方政府预算民主改革的实践。
当然,在目前财政管理体制下,参与式预算,不能解决预算管理中的所有问题,比如,像基层政府预算编制还不细化、量化,政府信息公开动力不足,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大量变更预算等问题,公众很难参与其中,这些问题,仍需要在今后的基层预算民主进程中,加以解决和改进。
——资料来源:2010年5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社会评论
竞争力度不妨再大些
全国公务员竞争上岗经验交流会前不久举行。这是近10年来,中央相关部门首次举办全国性会议,专题研究深入推进竞争上岗工作。“首次”、“全国性”等关键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当“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词汇在干部群众中由陌生、惊喜到熟知、认同,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也成为干部群众近年来最认可也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
自上世纪90年初实施公务员“凡进必考”,公务员考试已走过了近20个年头。如果将这20年的考卷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其中变化的脉络,日趋科学化的考试内容反映出干部工作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然而,这仍然不足以消除所有的疑惑与反对意见。比如有人认为“竞争上岗考的是知识,考不出能力,即使能够反映出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反映不出思想道德状况”;有人认为“竞争上岗导致干得好不如考得好”;有人认为“考上的人员高分低能”等等。这些观点,有的有一定道理,有的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考试是竞争上岗的核心环节,但不是全部。竞争上岗也不是“一考定终身”。考试反映不出思想道德状况,但可以通过民主测评、考察等其他程序解决;考试反映不出平时工作表现,但可以通过纳入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绩等措施来完善。在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的推进过程中,综合考核、科学考核一直是相关部门的努力方向。虽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但竞争上岗毕竟是目前群众认可度较高、相对公平性也较大的选人用人机制。
不必否认,确有个别实际工作能力较低的人善于考试,或者能力强的人没有考好,但不能简单地得出高分必定低能的结论。事实证明,通过竞争上岗提拔重用的,基本都是素质高、能力强的。
挑一种做法的漏洞,比提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实际有效的替代方法要容易得多。我们应该岌岌于让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大行其道并且更加完善,而不是津津于其缺失疏漏以致迷失方向。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的思考,也许能给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他在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时曾说,一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机关中层以下领导职位除特殊岗位逐步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形式。二要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进一步扩大民主,促进好中选优。三要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防止选用夸夸其谈的“马谡”。
竞争力度不妨再大些,这是努力的方向。只有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的力度,才能建设一支有活力、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队伍。
——资料来源: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学习论坛
重视学习型干部
目前,在个别地方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勤于学习、注重思考的干部受冷落,而忙于应酬、不愿学习的干部却很吃香。学习型干部得不到重视,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极不相符,不仅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而且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学习型干部,是指那些既有较高学习自觉性又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提升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也包括阅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专业书籍,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还包括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具有强烈的“本领恐慌”意识,不断自我加压和学习充电,是学习型干部的主要特征。
学习型干部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重视学习型干部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能、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很快就会落伍,就很容易出现眼界和思路不宽、解决问题办法不多、难以应对复杂局面的问题。只有那些能够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学习型干部,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担负起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时代重任。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重视学习型干部。
学习型干部如此宝贵,为什么有时候却不被重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对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学习在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方面的巨大作用,自然就认识不到学习型干部的价值。二是有的领导干部出于私心杂念,对学习型干部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比如认为学习型干部有思想、有主见,不好驾驭、不好管理;认为学习型干部“书生气”重,不懂“规矩”,不会“来事”;等等。
解决学习型干部不被重视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从干部自身来说,应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能力,用更多更好的实绩来证明自己。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说,应善待学习型干部、重用学习型干部,为学习型干部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并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和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促使那些不注重学习的干部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从组织人事部门来说,应树立重视学习型干部的用人导向,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干部,才能把中央提出的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资料来源: 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人生思考
情绪往往这样传染
老板把甲的错安在了乙的头上,并在众人面前斥责了乙,乙被无辜地错怪,闹得一肚子火,却又没地方发泄。
乙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对妻子大声斥责,嫌妻子做的饭菜太咸。妻子感到莫名其妙,饭菜咸淡刚好啊,心里很委屈。
儿子回来,妻子没好气地斥责儿子,嫌他今天回来晚了。儿子其实跟平时回来的时间一样,被冤枉了一回,出门看到别人的小狗,狠狠踢了一脚。
小狗的主人愤然,平白无故地竟被人欺负了一回,想指责这个孩子,可孩子已经跑远。主人回到家里,心里还在生气,和丈夫说话,看丈夫没专心听,便把气撒在丈夫身上,无中生有地数落起了丈夫。
丈夫是个教师,平常就爱讲个理,可妻子不讲理就不好办了。第二天上学,丈夫把班里的两个学生训了一顿,嫌他们的作业本不干净,两个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找茬,心里很不服气。
学生放学,路过报刊亭,把刊物翻得很响,买报刊的女人伸出脑袋制止,学生反而狠命地把刊物摔在摊子上。买报刊的女人揪住学生不放,闹得众人围观......
一个人的无名火,往往会把许多不相干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这种无形的波浪,一般不会很快停止,总要一圈一圈地扩散下去,以致任何人也再难找到真正的原因。
因此,不要错怪一个人,更不要冤枉一个人,因为这种无明的情绪会在空气中迅速地蔓延泛滥,作为一种烦恼,很难轻易地结束。
——资料来源:2010年5月26日《报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