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栏目 > 理论信息参考

2010年《理论信息参考》第十六期(总第93期)

2010-09-14 11:22:0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中国经济难超美国五大原因

  中国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据此预测它必将从美国手里夺走世界第一的位置。野村证券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预言:到2050年,中国经济将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0%,而美国经济所占比例将缩减至微不足道的14%。美国人确实应当担心地位下降的可能性,但是认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霸主的成见——就像20年前对日本霸权的恐慌一样——实际上可能被严重夸大了。通常,一国经济飞速发展不会持续很久,而经济高速增长是许多预测的出发点。最终,成本上升,国内压力加大,固有的局限将制约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逆转。

  而美国拥有相当大的机会保住世界杰出经济体的地位,不仅是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甚至可以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得出这个与常规观念背道而驰的结论,原因有五个:

  一、如果说水是“新的石油”,那么中国将面临一个缺水的未来。《水:财富、权力和文明的雄壮之争》一书作者史蒂夫•所罗门指出,中国的人均淡水储备大约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其中很多还遭到了严重污染。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耗水效益不断提高。而中国则面对工农业水资源用户以及目前还难以便利地使用洁净饮用水的普通居民日渐增长的需求。

  二、中国的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可是国内却没有足够的资源。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上升至接近60%。同时,这个长期以来的煤炭出口国正逐渐成为这种过时燃料的进口大国。

  与此同时,美国则坐拥基本未经开采的矿物燃料资源,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如果将加拿大列入计算范围,北美的能源资源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中东。

  三、食品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水:普遍污染和较高的能源成本都将限制中国未来的食品生产。根据某些估算,中国三分之一的农田将受到酸雨的影响。一些气候专家预测中国至关重要的水稻作物将面临长期减产。由于遭遇洪水袭击,中国现在必须寻求美国和加拿大的帮助才能满足必不可少的食品需求。食品不足的情况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就很多农产品而言,美国仍是全球最可靠的供应国。

  四、未来10年,中国迅速老龄化的人口和不断萎缩的劳动力或将显著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到2050年,美国人口中仅四分之一超过60岁,而中国的比例将达31%。在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超过4亿,社会保障制度几乎为零,赡养老人的子女也为数不多。五、独裁政权有时会在起飞阶段迅速发展,但是后期的增长却通常比不过更为开放的社会。专制国家的经济会遭遇较为微妙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比起更为机智自立的印度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依赖性更强。过于傲慢的中国国家权力可能也会促使某些外国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寻求较容易相处的投资和贸易伙伴。

  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中国力量的崛起仍然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商业事件。然而,中国取得全球统治权的可能性很小。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因素是:这个国家的政治问题出自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

  未来10年,更有可能遭遇较大逆境的是中国,而非当下经济不景气的美国。事实将证明,美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它自己。(作者:美国查普曼大学研究城市未来学的校长级学者、英国莱加顿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乔尔•科特金)

  ——资料来源:2010年8月30日《参考消息》

  节能减排不能让百姓如此“买单”

  中央政府对于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决心很大,各地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有些想出来的是高招,有些想出来的却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损招——比如河北某县,从9月3日开始对全县98条线路分3批实施“有序”限电,每批限电时间为22小时,从当日21点到次日19点。县政府办公室在限电通知里称,这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用电量控制指标;群众则非常不满,难道节能减排竟是这么个搞法?

  很显然,这是因噎废食的拍脑门决策,打着“节能减排”等冠冕堂皇的幌子,却是在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做网络生意的做不成了,办企业的不能按时交工了,开养鸡场的没法照明陷入混乱了,老百姓只能靠购买发电机、储水桶过生活……如果一定要说如此限电能节省一些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做点小贡献的话,那么在另一面,则是在制造公共生活的混乱。我们实在想不通:这样的措施是怎么出台的?当地县委、县政府办公地点也是这么限电的吗,还是吃了“专线供电”的小灶?

  某种程度上讲,当下污染严重、减排任务紧迫,正是由于很多决策者平时盲目追求地方GDP、不惜透支能源环境资源,没能做到科学发展造成的。现在倒好,监管者的失职却让老百姓来“买单”,这不是纠错,而是错上加错。节能减排是个系统工程,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固然重要,但要建立在真正树立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查找出影响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制定政策抓好落实;光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抠数字”,实在是无能力却要滥作为的表现。

  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让民众有更幸福的生活,如果以社会、生活的停滞为代价,不仅是极端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是对社会、对百姓极端的不负责任。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似乎不止一家,有报道说,还有其他县也在这么搞——由此看来,简单的指标化管理与数字化任务分解,很可能催生出一些影响很坏的扰民式对策。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行政手段,正在异化为对社会生活的“折腾”,对此不可不防。同样需要防范的,还有对真正产生污染且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的迁就。近期媒体多有报道,有些地区为了维护GDP的持续增长,对淘汰落后产能阳奉阴违,变相保护。有的地方甚至把几年前就已经关停的炼钢高炉也列入今年的淘汰名单充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工信部上个月公布的18个行业、2087家企业的关停公告,就被媒体发现有些企业已经不存在,有些企业早已停产。

  节能减排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顺利完成“十一五”定下的指标,除了中央决心与全面布局,更需要解决地方干部的发展理念问题,解决考核与监督的路径困境。如果地方干部满脑子是怎么“不择手段”地应付指标,如果落后产能企业在地方干部眼里还是“香饽饽”,那么节能减排就很可能沦为一场猫鼠游戏,折腾老百姓,背离中央的初衷。

  ——资料来源:2010年第9月6日《人民日报》

  推进文化建设应树立四种理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文化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推进文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需要在实践中树立四种理念。

  树立文化建设也是主角而非配角的理念。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先进的文化可以拓展人的视野、激发人的斗志,启发人们去思考、去创造,进而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然而,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文化建设常常被视为“绿叶”、当作配角,用来衬托经济建设这朵“红花”、这个主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应当深刻认识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所以,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也是主角,而不是配角。

  树立文化建设是精神的传承创新而非纯粹物质建设的理念。提到文化建设,许多领导干部会立即想到要多建设一些歌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或者多制作一些电视剧、电影、动漫等。的确,这些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仅仅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场馆的投入、影视作品的产出、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物化形式、量化指标,就有失偏颇,背离了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塑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精神,引导人民群众乐于创业、善于创新、敢于创造,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化建设是精神的传承创新而非纯粹物质建设的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多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

  树立文化建设要“文火慢炖”而非“速食快餐”的理念。文化能够影响经济,但它不等同于经济,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成本和利润;文化能够孕育和谐的社会氛围,但它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文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当“文火慢炖”。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一方面,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原则,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科学制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树立文化建设要“练真功”而非“花拳绣腿”的理念。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领导干部大力提高推动文化建设的能力。领导干部在文化建设上应摒弃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着力练好真功。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在事关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二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对历史文化、大众文化、外来文化等,能够作出科学判断,进行有效整合。三是对文化阵地的掌握能力。不断巩固传统文化阵地,积极占领新形式、新形态的文化阵地。四是对文化精品的培育能力。善于策划,舍得投入,着力打造既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又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资料来源:2010年9月2日《人民日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叶恒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