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声音
做好宣讲工作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出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时强调,做好宣讲工作,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这“六个下功夫”包括: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中央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下功夫,引导人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上下功夫,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上下功夫,引导人们坚定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上下功夫,引导人们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上下功夫,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要在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要求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资料来源:2010年11月30日《新华网》
理论知识
我国的三代发展战略
第一代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1950年—1977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设想,6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采取了资本密集技术路线,实行高度保护的进口替代方针,社会发展指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地区差异扩大趋势。
第二代是经济转轨期的经济发展战略(1978—2001年)。1978年后,中国经济起飞,开始了空前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步走设想”和“三步走设想”,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竞争,创造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持续的高增长。这一战略始终是以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不平衡发展”为战略思路,以“先富论”为手段,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程度不断上升等情况。
第三代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新发展战略(2002年以后)。进入21世纪,随着新领导人的执政,中国提出了第三代发展战略,即科学发展观。它已经不同于“第一代发展战略”,也超越了“第二代发展战略”,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成功之处,调整了前人的不合理之处,突破了前人的历史局限性。
——资料来源:2010年11月《人民论坛》
干部论坛
重视解决“五浮”问题
当前,部分干部作风中存在“五浮”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是思考问题“浮浅”。认识事物有偏颇,分析问题不周密,思考事情不深入;只看表象不看实质,只看现状不看趋势,只看显绩不看隐忧;看不到主要矛盾在哪里,更看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二是行为方式“浮躁”。做事情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付出一点努力就想得到回报;抓工作头脑发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促发展急于求成,甚至热衷于搞“政绩工程”。三是工作方式“浮漂”。调研蜻蜓点水,工作粗枝大叶;唱功好、做功差,不讲实际效果。四是工作作风“浮滑”。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是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或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手抓一把泥,脚踩西瓜皮,能和稀泥和稀泥,滑到哪里算哪里”。五是总结工作“浮夸”。做一说十,虚报浮夸,对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五浮”的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不真抓、不实干。
“五浮”问题虽是发生在部分干部身上的现象,但为害不浅,是干部作风的腐蚀剂、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如果任其发展,不利于队伍建设,不利于事业发展。深究“五浮”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有腐朽思想侵蚀、生活环境影响、制度不够完善等客观因素,但主要应归结于党性不纯、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政绩观不正确等主观因素,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因此,解决“五浮”问题,既需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也需要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更大功夫。
秉持求真求实的态度。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探求真知、思考问题,努力做到看清本质、把握规律,思想深刻、工作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向群众问政、问需、问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锤炼务实重干的作风。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实干,工作目标切实、工作措施扎实、工作作风务实,克服形式主义,杜绝浮躁心态,扎扎实实地办好每一件事情;讲究实效,少听汇报、多察实情,少看数字、多看实效。
具备勇于负责的魄力。把责任牢记心中,把工作抓在手上,心无旁骛抓发展,尽心尽力干事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较真碰硬、敢于触及矛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各项工作做好。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资料来源: 2010年11月15日《人民网》
基层声音
离开讲稿行不行
听到有群众对一些官员有这样的批评:“检查工作坐车转,讲起话来照稿念。”“照稿念”,指的是有些官员讲话离不开稿子,即使开个小会,也要拿着讲话稿,一字一句照着念;就连会议的主持者,也一板一眼地念“主持词”。
这种现象人们常见。个中原委,因人而异,但从共性方面来说,大概主要是“怕”字作祟:或者怕惹麻烦,招风险,或者怕难度大,费气力。
所谓惹麻烦,招风险,是由官场上一种特殊气候所造成的。官场中是讲究“保持一致”的,下级要与上级保持一致,领导班子内,副职也要和正职保持一致。保持一致,在政治上完全必要。问题在于有人把“一致”的范围扩得太大,连讲话口径甚至语言风格也包罗进去了。谁讲话如果表达了个人的思想,显示独有的个性,即使政治上并不出格,也有“信口开河”、“逞能”甚至“不与领导保持一致”之嫌。在这种境况下,为了和领导“保持一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敛个性,显示共性,照着秘书写的稿子念,自然就没有风险和麻烦了。
所谓难度大,费气力,是指脱开稿子,自出胸臆地讲话,不是件容易事。你要在会上向人家传递什么信息,宣传什么思想,表达什么意见,
希望赢得人家的信服、赞成,肚子里必须“有货”,就是成竹在胸,把所要讲的内容烂熟于心。这就必须事先认真学习,深入调查和思考,充分准备,打好腹稿。如此,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掌握相关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而且熟悉有关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听众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这当然没有照稿念、当传声筒那样来得轻松和简单。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反对官员讲话念稿子。在一些重要会议场合,像党代会、人代会,照稿念显得庄重、严谨、标准、规范,是应该的,但此外的一般性会议,官员作演讲性发言,最好不要用稿子,尤其不要用秘书写的稿子。
官员讲话能不能离稿,这事看似不大,其实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也指示着我们改革和前进的方向。
——资料来源:2010年11月《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