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全力打造“一带”。金西大道产业带是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婺城片区的“主动脉”,是浙中城市群总体框架布局“一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二五”期间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线”。打造好这“一带”,对婺城发展空间拓展、产业结构优化、人气商气集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力打造“一带”,必须科学制定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必须立足“高、新、特、优”的基本要求,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必须突出发展婺城新城区、金西开发区这两个“桥头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必须以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必须重视沿线各节点的开发,加快形成一批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必须尽快完善相关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一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要素有效聚集”的婺城黄金产业带。
8.突出发展“两城”。“十二五”期间,要在积极配合抓好老城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管理功能,提升环境美化水平,大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基础上,顺应国家、省市新型城市化建设潮流,突出抓好婺城新城区和金西开发区的发展,使之成为婺城承载产业项目、汇聚人气商气的两座新城。婺城新城区要按照“中心崛起、东接南联、三区并进、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尽快完善行政中心区块公共服务设施,抓好商务办公、商贸网点、酒店宾馆、医院等配套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新城商务区的形成,加速推进临江、洞溪、栅川分区开发建设,着力提升环境形象,加快人气商气集聚,努力打造“品质效益新城”。金西开发区要按照“争当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排头兵”的要求,根据“四大功能区联动,三大产业互动,山水田城相嵌,城乡一体共融”的总体思路,加快黄土丘陵综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低碳产业主导、服务体系完善、生活品质高尚、创新型田园式的“现代工业新城”。
9.完善提升“三区”。旅游产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依托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力度,做强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重点抓好双龙风景区、仙源湖度假区、九峰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双龙风景区要争创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扎实推进低碳国土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打响“双龙胜景、大仙圣地、浙中凉都”三大品牌,完成智者寺复建项目,推进浙中凉都开发,努力打造华东地区著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仙源湖度假区要完善旅游产业开发规划,有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与商住项目协调发展,深入挖掘桂文化资源,打响“金华桂花谷,都市仙源湖”品牌,并依托四垄四溪五水库自然风光和古窑古庙古村落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含琅峰山在内的“大南山”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建设融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浙中第一生态旅游度假区”。九峰山风景区要完善道路交通、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深入挖掘九峰山丰富的儒、释、道文化,整合寺平古村落、采云间茶场及塔石、莘畈垄等特色旅游资源,统一包装推介,推进西部山区的绿色发展,努力打造浙中西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4A级风景旅游区。
10.培育做大“四园”。一是浙中信息产业园。依托现有基础,加快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和交换枢纽优势,积极引进信息产业行业重点企业,鼓励规模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基地。二是现代农业综合园。完善汤溪-琅琊现代农业综合园规划布局,科学定位主导农业产业,鼓励生产用地流转,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示范园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产业,努力打造一个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综合园。三是浙中物流园。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按照“立足婺城,面向浙中,辐射长三角”的定位,抓紧规划审批,培育引进企业项目,整合有关物流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四是乡镇工业功能园。按照“统一规划、熟地出让、自求平衡、良性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传统产业提升与功能园开发、整合资源与拓展空间、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优化环境与提升效率等四对关系,进一步整合扩容,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乡镇工业功能区向工业园区化发展。通过培育做大这“四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四、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11.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工业强区、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理念,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促进转型升级并举、培育产业集群与推动园区建设并重、突出扶优扶强与壮大中小企业并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并实施“3+5”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电子信息等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加快汽车和零部件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实施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水泥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包装彩印等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支撑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培育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12.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按照“梯度式发展山区生态休闲特色农业、丘陵绿色无公害农业和平原现代设施高效农业”的思路,加快各类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培育,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一业一策一队伍”工作机制,深化“六大提升行动”,加大对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产业强镇和强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储备、产销合作和市场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快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强社名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3.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抓住金华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集群。以信息增值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信息产业知名企业,推进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传媒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制定并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托双龙、仙源湖、九峰山等旅游资源,通过强有力的项目策划、资金投入和市场营销,谋划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区。依托新城区和金西开发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新的商贸核心圈,做大浙中商业购物副中心。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我区的现代物流业。围绕婺城区商业网点十年规划,加快农村及社区商业网点建设。
14.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我区资源、产业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积极引进高新项目及其它优质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实现招大引强选优。加快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工能力和产业层次。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贸易出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良性互动。采取对接、互补、错位竞争策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拓展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城市群内部的协作,主动接轨义乌和永康两大市场,构建紧密型的产业协作关系。
1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走原始创新和引进创新并举之路。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激励政策,积极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主业突出,在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提升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和营运,鼓励企业创自主品牌,打强势品牌,走品牌国际化之路。
五、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新进程
16.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更加重视、妥善解决城中村遗留问题,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创卫长效机制建设,巩固创卫成果。注重街道及社区工作条件的改善,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17.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引导有实力的乡村企业向乡镇工业功能园集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群体,继续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扶持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向初创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充分挖掘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山水风光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继续打响“三花烂漫在婺城”品牌,大力推动具有婺城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进先进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城郊村、城中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路子。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
18.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巩固深化“村庄整治”工作成果,完成“农房改造”阶段性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绿化工作,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挖掘村落文化资源,合理进行设计包装,有效推进农村景观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新型村落。探索建立农村各项公共设施物业化管理模式,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安全有序运转。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进步。
19.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快中心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深化乡镇机构综合改革成果,科学理清区、镇管理权限,积极构建责、权、利相适应的事权管理体制。鼓励中心镇发展商住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强、人口承载潜力大的新型小城镇,充分发挥中心镇统筹城乡发展重要节点、产业聚集集约发展新增长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载体的作用。修编完善新一轮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定位,大力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加强中心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搬迁高山村、保护特色村、做强中心村”的工作要求,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聚集。
20.加快欠发达山区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兴林富民工程,促进欠发达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欠发达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培育新产业,重点扶持特色产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带动效应。加快推进下山脱贫工程,启动新一轮下山移民整村搬迁工作。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继续做好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抓好各类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加大对欠发达山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科技进步、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21.加强协调互动。主动对接和融入金华中心城区发展,协同市级部门加快旧城改造和功能提升,着力提升老城区城市品位;积极促成宾虹西路(市开发区路段)拓宽和双溪西路、婺江西路、人民西路延伸等工程列入金华市政府重点工程,尽快完善婺城新城区的主要道路框架;大力促进四大园区与所在乡镇的互动发展,加强老镇的改造和提升,逐步完善老镇的排污、绿化、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老镇、新区配套共享,促进园区、老镇联动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机关部门联系乡镇、村(社区)及城市社区、企业与农村结对等活动,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载体,开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局面,促进各项资源要素在平原、山区,城市、农村之间科学配置,实现区域协调有序发展。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区综合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按照“一高、三横、四纵、五联”的总体框架,贯通二环路,完成蒋罗公路、罗电线二期、金兰中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相关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做好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灌区和农田灌溉体系改造,深入实施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和江河堤防工程体系。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气油供应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电气油的供应能力和质量。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监测密度和监测能力。支持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婺城”与“信息乡村”建设工程,初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指挥体系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街道、乡镇为副中心的社会应急救援抢险体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